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340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给予血液透析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后PT与FIB值明显少于治疗前(P

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较既往增加了近1倍[1]。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肾病综 合征患者出现了凝血功能障碍,由此引发的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3]。为进一步了解肾病综合征与凝血功能的关系,笔者具体分析 了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病 综合征患者60例。入选标准:临床有完整资料;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临床情况稳定;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年龄≤14岁。其中男 45例,女15例;年龄6~14岁,平均(8.93±3.1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1.12±0.45)年。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液透析治疗,采用费森优斯血透机,使用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均为碳酸氢盐透析液,每次透析时间均为4 h,3次/周。血流量波动在180~300 ml/min,透析液流量恒定为500 ml/min。透析开始前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3 000 IU,透析过程中以1 000 IU/h的速度持续泵入,透析结束前l小时停止追加。
1.3观察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清晨6点抽取空 腹肘静脉血2 ml,用日本SYSMEX公司的CA-51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 (FIB);同时采用乳胶凝集法测D-二聚体(D-D),所用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0软件对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凝血功能变化分析:经过观察,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同时经过测定,治疗后PT与FIB值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APTT与TT值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x±s)指标治疗前(n=60)治疗后(n=60)P值APTT(s)32.08±0.4128.88±4.52> 0.05PT(s)12.66±1.3210.36±0.62<0.05TT(s)16.51±4.3918.15±0.42>0.05FIB(g/L)3.56±0.412.68±0.36<0.05
2.2D-D阳性变化:经过观察,治疗前D-D阳性30例,占50%;治疗后D-D均为阴性,无阳性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肾病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5%,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身心健康。随着肾脏替代疗法的不断改善,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但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愈显突出,由此带来的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各种心脑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50%左右 [4]。  正常情况下机体凝血、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受到某种刺激凝血系统被激活时,抗凝系统的平衡也会被打破。肾病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凝血与纤溶障碍,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同样易形成血管内血栓,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从指标上分析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指标,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指标,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FIB即凝血因子,为单链糖蛋白,由肝脏合 成分泌入血,是凝血酶和类凝血酶等促凝物质的底物。FIB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除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外,还具有与PLT膜糖蛋白结合介导PLT聚集反应的功能[5]。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同时经过测定,治疗后PT与FIB值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APTT与TT值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是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最终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本组资料中治疗前D-D阳性率为50%,治疗后D-D阳性率为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肾病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高凝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临床预后观察。

4参考文献
[1]潘景业,王明山.危重症患者肾功能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4):216.
[2]黄金杰.ESRD患者凝血活性和PLT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58-59.
[3]朱辟疆,周逊,赵华.慢性肾小球疾病高凝血症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0(12):714.
[4]杨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高凝状态[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2):98.
[5]谢忠明,曾昭炜,王敏莲,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前后凝血-血栓形成指标的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