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肝脏疾病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163次

文章摘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有研究表明,vWF为细胞外基质(ECM)的组成成分,在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孙杏丽,冯志杰,陈翠英  作者单位:05002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孙杏丽、陈翠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冯志杰

  【关键词】 血管性假血友病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有研究表明,vWF为细胞外基质(ECM)的组成成分,在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 vWF的结构与功能

  vWF是由内皮细胞及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大分子糖蛋白[1],由一系列高分子量的多聚体组成,富含半胱胺酸。分子量从500道尔顿至12 000千道尔顿不等。可进一步分解成分子量更小的4种蛋白水解片段(189、176、150、140千道尔顿)而失去活性。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vWF贮存于其胶质的Weibel palade小体中,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贮存于Weibel palade小体中的vWF释放入血参与凝血,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特异分子标志物[2]。vWF基因全长178KB,定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尖端,12P12 12pter区,含52个外显子,2~18外显子负责编码前肽和信号肽,前肽外显子编码成熟vWF亚单位,28号外显子是已知最大的外显子,编码A1、A2两个功能区,与vWF重要功能相关,是最易引起突变形成ⅡA、ⅡB的部位[3]。

  vWF蛋白上有与其功能相关的多个作用位点,与血小板凝集有关的位点有:GPIb和GPIb/Ⅱa, vWF与GPIb结合引起血小板的凝集,此反应在血小板与内皮下黏附过程中极为重要。vWF还有2个胶原结合位点和一个肝素结合位点,vWF与Ⅷ因子以静电引力及疏水键形成复合体,能防止Ⅷ因子过早降解,对稳定Ⅷ的活性很重要。vWF在凝血机制中起到多方面作用,vWF数量减少或缺乏,结构或功能改变均可引起严重出血。

  vWF有2方面的功能,它既是血浆中Ⅷ因子的载体,又是促进血小板黏附于损伤血管的因子。血液中Ⅷ因子是由Ⅷ:C及vWF所形成的复合物,保护Ⅷ因子不被蛋白水解过早的降解,使Ⅷ因子定位于血管损伤部位[4]。vWF是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组织黏附的主要分子,其中大分子量的多聚体作用更强,目前已知它能参与血小板 血管壁,血小板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止血、血液凝固中发挥重要作用[5]。

  在体内vWF以3种形式分布:(1)可溶性的血浆vWF;(2)细胞vWF以颗粒状储存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3)基底膜vWF以丝状形式与细胞外间质的其他组分如纤维连接蛋白、胶原蛋白Ⅲ、Ⅳ和Ⅵ型共存。vWF在血液中的含量与应激反应、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释放及肝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有关。

  [2] vWF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肝病时受病毒或免疫因素刺激,vWF的合成增加。肝硬化时内毒素血症使内皮细胞受损,vWF大量释放入血,而肝功能受损,肝脏Kupffer细胞清除及灭活vWF的功能降低,使vWF明显升高。以vWF为桥梁,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 、Ⅲa与内皮细胞上的胶原等黏附,进一步引起血管病变的发生,使vWF的增高更显著[6]。

  vWF主要分布在血液和内皮下,通过测定vWF的水平可以判定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的慢性或急性阶段[7]。肝炎患者肝组织中vWF沿肝窦的表达使肝窦内血流处于血栓前状态,易于形成微血栓,导致微循环障碍, 肝脏微循环障碍可以影响相应供血区域肝细胞的营养状况,造成肝细胞缺血缺氧,进而使肝功能受损[8]。血液中vWF含量因肝炎病毒的侵害或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改变。(1)与慢性肝炎的关系:Kulwas等[9]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在止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合成许多物质参与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浆vWF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与血管内皮受损有关。范宗滂等[10]发现病毒性肝炎vWF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认为vWF升高与肝脏血管内皮损害程度成正比,可以作为反映肝脏血管内皮损害的一个非特异性指标,可用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2)与肝硬化的关系:胡滨等[5]研究发现肝硬变组血浆vWF明显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急性肝炎组,并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组中vWF升高与血清III型前胶原升高有相关性;Baruch[8]研究肝脏组织中vWF的表达,发现在肝硬化患者,vWF沉着物强烈表达在损伤组织界面,表明vWF在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Lisman等[11]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常伴有止血系统复杂的改变,其中包括vWF的水平增高,可能是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降低的一种补偿机制,有基本的止血作用;Albornozl等[12]通过对27例不同期肝硬化患者的研究,发现vWF的水平就象Child pugh评分一样,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增高,有腹水者比无腹水者明显增高,表明血浆vWF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内皮紊乱的一个重要标志。(3)与暴发性肝衰竭的关系:Baruch等[8]发现急性和慢性肝衰竭患者vWF血浆水平增高,肝脏组织坏死区域中vWF沉着物的强烈表达表明vWF在组织损伤和修复中发挥作用;Vemura等[13]发现在酒精性肝衰竭中vWF相关蛋白酶缺乏,导致血浆vWF多聚体增加,血小板凝集,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认为vWF与高胆红素血症和炎症密切相关,对判断肝脏功能障碍和疾病进展有关,从而可以判断预后。

  从vWF的功能看,血浆水平的升高应与血栓形成有关,研究认为vWF为ECM的成分之一,介导着血小板黏附于ECM[14],具有止血作用。但肝病患者则表现为出血,而且研究发现,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者vWF较无出血者高,这似乎很难解释。有些学者认为肝病患者虽vWF升高,但它与血小板结合的受体减少。Jaschonek等[15]用ELISA法,通过AN51黏合饱和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超过50%的较健康对照组AN51结合点减少。Sanchez Roig等[16]也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表面的GPIb分子相应减少,认为可能与肝硬化患者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素质有关。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病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脏纤维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大于降解的结果。

  多项研究表明,vWF为ECM的组成成分。Knittel等[17]报道正常肝中vW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和以点状或纤维状表达于肝实质中,急性肝损伤时可见于坏死区,而肝纤维化时vWF主要沉积在瘢痕形成的实质界面,也可见于间隔内和窦间隙细胞内,认为vWF为肝纤维化时ECM的一组成成分,所以检测vWF可反映肝损伤状况。Baruch等[18]也揭示了vWF为肝纤维化时ECM的组成成分,除胶原蛋白、糖胺多糖、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公认的ECM组分沉积在纤维化组织中外,vWF在肝损伤后纤维化的病理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 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进展.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5,18:108 110.

  [2] 韩纪举,魏然,李震,等. 慢性肝炎患者血浆vWF及其前肽与纤溶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1289 1292.

  [3] 杜玲珍,高雁翎. 血管性假血友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国小儿血液, 1999,4:135 138.

  [4] 奚晓东. von Willebrand factor 研究的进展. 苏州医学院学报,1987,7:67 69.

  [5] 胡滨,林秀英,黄智铭. 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中国综合临床, 2001,17:402 403.

  [6] Van Mourik JA, Boertjes R, Huisveld IA, et 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propeptide in vascular disorders: A too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cute and chronic endothelial cell perturbation . Blood, 1999,94: 179 185.

  [7] 张杏泉,王少东,范清宇,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疗法防治血管吻合口血栓栓塞.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356 358.

  [8] Baruch Y, Neubauer K, Ritzel A, et al. Von willebrand gene expression in damaged human liver.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4, 51:684 688.

  [9] Kulwas A, Szaflarska Szczepanik A, Czerwionka Szaflarska M, et 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thrombomodulin as markers of endothlial cell function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Med Wieku Rozwoj, 2004,8:107 114.

  [10] 范宗滂, 蔡慧芬, 施云松. 病毒性肝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1989,7:46 48.

  [11] Lisman T, Bongers TN, Adelmeijer J,et al. Elevated levels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cirrhosis support platelet adhesion despite reduced functional capacity. Hepatology,2006,44:53 61.

  [12] Albornoz L, Alvarez D, Otaso JC, et 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could be an index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relationship to degree of liver failure and nitric oxide levels. J Hepatol, 1999,30:451 455.

  [13] Vemura M, Matsuyama T, Ishikawa M et al. Decrease activity of plasma ADAMT 13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disturbance and multiorga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hepatitis. Alcohol Clin Exp Res,2005,29:264S 71S.

  [14] 陆德源主编. 现代免疫学.第1版.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48.

  [15] Jaschonek K, Faul C. Platelets from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exhibit a defect in the von willebrand factor-binding domain. Z Gastroenterol, 1993,31:8 10.

  [16] Sanchez Roig MJ, Rivera J, Moraleda JM, et al. Quantitative defect of glycoprotein Ib in severe cirrhotic patients. Am J Hematol, 1994 ,45:10 15.

  [17] Knittel T, Neubauer K, Armbrust T, et al. Expression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normal and diseased rat livers and in caltivated liver cells. Hepatology, 1995,21:470 476.

  [18] Baruch D, Denis C, Marueaux C, et al. Rol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ssociated to extracllular matrices in platelet adhesion. Blood, 1991, 77:519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