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83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07     浏览次数:140次

文章摘要:应用ATRA+As2O3或两者交替加成分血、抗纤溶纠正DIC及其化疗治疗APL获得CR时间明显缩短,而且3 a无病生存率相对较高。缓解后6个月进行HSCT者,DFS可进一步延长。

  作者:牛俊杰,曲垣瑞  作者单位:运城市第三医院,山西 运城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ATRA+As2O3或者两者交替组获得CR中位时间分别为34 d、35.5 d,单用ATRA获得CR中位时间为62 d,P0.05,差异有显著性。ATRA+As2O3组或两者交替组,3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和80%,与单用ATR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IC纠正时间为16 d~18 d,三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15例行HSCT者,仅2例复发,其余13例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为13.5 a,该13例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结论应用ATRA+As2O3或两者交替加成分血、抗纤溶纠正DIC及其化疗治疗APL获得CR时间明显缩短,而且3 a无病生存率相对较高。缓解后6个月进行HSCT者,DFS可进一步延长。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来势凶猛,易出血、感染及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相对较高[1]。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的发现及临床应用,使得该病的完全缓解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之成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完全缓解率最高的类型,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也使长期生存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1987年11月至2006年11月30年来收治的183例初治APL患者合并DIC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资料 183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经临床、血象、骨髓象以及染色体R带检测确诊为APL。其中,男性89例,女性94例,年龄8岁~66岁,平均37岁,全部为初治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及出血,其中脑出血3例,伴卵巢黄体破裂出血1例。血象及骨髓象:WBC10×109L者139例,WBC10×109L者37例,其中50×109L者7例;骨髓中病理早幼粒细胞为78%~96%,M3a169例,M3b14例。

  1.2 治疗分类 入院72 h内脑出血死亡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者6例,其余172例以ATRA治疗者87例,单用As2O3者21例,交替应用ATRA和As2O3者34例,ATRA+As2O3者30例。15例在获得CR 6个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及其剂量:ATRA 20 mgd~60 mgd×50 d~74 d,口服,同时加用强的松10 mg~30 mg,白细胞50×109L口服羟基脲或输注三尖杉脂碱或柔红霉素;As2O310 mgd,用10%葡萄糖250 ml~500 ml稀释,输注7 d~28 d。CR后给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后第1年每月化疗与As2O3交替应用,第2年每2个月化疗1次,第3年每3个月化疗1次;第1年~第3年均于化疗间歇期每3个月加用ATRA 1次,20 mgd~60 mgd×15 d。所有病例都配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同时使用成分血(血浆、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其他抗纤溶和抗感染措施,使用As2O3者同时予保肝治疗。每日监测DIC系列(CT、PT、KPTT、FDP、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调整肝素用量。完全缓解后坚持完6个疗程巩固治疗者133例,其中15例进行了HSCT,其余24例巩固治疗中位数2.3个疗程。随访时间为6个月~17 a。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87年苏州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及其符合国内标准[2]。

  1.4 统计分析 结果应用χ2检验统计。

  2 结果

  2.1 CR 18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57例,缓解率为85.79%。72 h内脑出血死亡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者6例,有2例在应用As2O3 10 mgd点滴至120 mg~130 mg时发生急性肝坏死而死亡,12例WBC10×109L,中位数36×109L,在治疗10 d~15 d时放弃治疗不久后死亡。完成6次巩固化疗的133例中,DIC纠正时间为16 d~18 d,3 a无病生存者89例,占66.9%;其中1例在CR117个月时复发,后单纯以As2O3静脉点滴,长期处于缓解状态。1例CR112个月后复发,获CR2后行HSCT,半年后再次复发,于HSCT后18个月因DIC颅内出血死亡,该患者初诊时WBC 56.8×109L,染色体R带分析t(15;17),21p+。

  2.2 HSCT 15例HSCT者,2例复发,其中1例初诊时WBC高达56×109L,于移植后3个月复发;其余13例WBC10×109L,HSCT后无病生存中位数13.5 a,现均处于缓解状态,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

  2.3 ATRA+As2O3治疗 30例患者采用ATRA+As2O3治疗,获得CR时间为28 d~40 d,中位数为34 d。其中1例于应用As2O3 120 mg、ATRA 320 mg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及其心脏频发性房性早博而终止治疗,之后经过保护肝脏、抗心律失常、营养心肌、改善循环,各脏器功能恢复,获得CR。30例ATRA组,其CR时间为50 d~74 d,中位数为62 d,与ATRA+As2O3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DIC纠正时间无明显差异。而ATRA+As2O3组与两者交替组比较,获得CR时间,P>0.05,差异无显著性,DIC纠正时间也无明显差异。

  2.4 三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 三组患者于CR1后随访6个月~17 a。ATRA组已有13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39.0%;ATRA+As2O3组目前仅有2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78.0%。ATRA与As2O3交替组,3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76.0%,第一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APL由于ATRA与As2O3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它的DIC纠正率及其缓解率,改善了预后。本文183例中完全缓解157例,缓解率85.79%,与文献报道相近[3~6]。As2O3以其较高的CR率、不易耐药和副作用较轻而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欢迎。本文37例WBC10×109L,中位数36×109L,12例在治疗10 d~15 d时放弃治疗不久后死亡,该药品的副作用表现为:皮疹;心脏、肝脏、肾脏功能损坏。其中2例患者均在用药近2周时出现了致命的急性肝坏死。在后来的治疗中我们点滴1周即停药,同时检查心脏、肝脏、肾脏功能,有明显异常者给予极化液和其他措施改善各脏器功能;无异常者,间歇3天后继续治疗,以后未发生类似情况。另外有1例患者应用ATRA获得缓解后复发,改用As2O3后获得CR2并长期生存,似乎说明ATRA与As2O3无交叉耐药。本组病例中白细胞过高、无染色体t(15;17)以及其他异常染色体核形是一项预后不良的因素,对于此类患者选择ATRA、As2O3、化疗相结合可能是一种提高疗效的途径。本组病例中15例患者进行了HSCT,其中13例初诊时WBC10×109L,无病生存中位数为11.5 a,该13例目前均处于CR状态,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结果显示此种治疗方法也能提高无病生存期,值得推广。ATRA与As2O3联合治疗或者两种药物交替应用,可明显缩短缓解的时间,与单用ATRA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ATRA组已有13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39.0%;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组目前仅有2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78.0%,两种药物交替组,3例复发,3 a无病生存率为76.0%,与单用ATR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IC纠正时间为16 d~18 d,与国内报道接近[7],三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所以作者认为应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应用,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提高3 a无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林素霞,刘永武,严俊,等.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9):7877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171183.

  [3] Fenaux P,Chastang C,Chveret S,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ll transretinoic acid(ATRA) followed by chemotherapy and ATRA plus chemotherapy and the role of maintenance th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Blood,1999,9411921200.

  [4] 任金海,林凤茹,郭晓楠.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及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观察[J].中华血液血杂志,2004,(25)7:437438.

  [5] 刘元肪,沈志祥,陈晓,等.全反射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M3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1:2527.

  [6] 王树叶,赵彦萍,扬光,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临床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4,13(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