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探讨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250次

文章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0例胆囊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腹腔镜下进行保胆取石术;对照组30例,选用开腹取石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征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排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随着结石的增多与增大,易导致胆囊丧失原有的功能,胆囊作为较为重要的消化器官,除具有存储、浓缩、排出胆汁、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外,在免疫功能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上需要遵循保胆取石的原则[1]。传统多以开腹为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技术腹腔镜的成熟与发展,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对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胆囊结石的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其中男15例,占50%,女15例,占50%,年龄25~64岁,平均(43.5±3.0)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4.0±0.5)年,其中20例患者为单发结石,10例患者为多发结石,结石的最大直径为3.0cm ×3.8cm。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占60%,女12例,占40%,年龄23~68岁,平均(44.5±2.5)岁,病程7个月~6.5年,平均(3.5±1)年,其中15例患者为单发结石,15例患者为多发结石,结石的最大直径为2.9cm×3.7cm。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行开腹取石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为:患者全身麻醉后在上腹部做一3.0cm左右切口,通过纤维胆道镜将结石取出,如有细小泥沙样结石可以采用负压吸引装置的方法取石;观察组30例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保胆取石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腹腔镜经肚脐下在上腹壁胆囊底投影处做1.5cm切口,置入1cmTrocar,并将胆囊周围可能存在的粘连带松解,并在胆囊底给予2针缝合;放气腹,将胆囊提出,取石方法同对照组,确认无残留结石、胆囊管通畅后,用5~0可吸收线双层缝合胆囊黏膜及浆肌层,并通过腹腔镜观察有无胆漏及胆囊床损伤。且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使用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人数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对统计学资料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排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染或红肿,3例患者出现切口出血,2例患者出现盆腔积液,1例患者出现连续性肠梗阻;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1例患者出现切口出血。在并发症的发生人数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腹腔镜下微创保胆取石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疼痛轻、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2]。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保胆取石术,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腹取石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排气时间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李 云,许建平,简 锋,等.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有功能胆囊结石80例[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1):58.

[2] 杨庆岩,刘 德,田 甜.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24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23):92.

[收稿日期:2013-12-10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