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对痘疹样胃炎治疗临床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219次

文章摘要:目的:考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与治疗痘疹样胃炎(VG)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经检测患有痘疹样胃炎而且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患者150例,对所有人进行统一治疗。根据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将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归为观察组,其他人归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痘疹样胃炎治疗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例数为96例,对照组为54例。观察组的痘疹样胃炎治疗有效率为 91.67%(88/96),明显比另一组的42.59%(23/54)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痘疹样胃炎(VG)又称疣状胃炎,1990年悉尼会议将其定义为隆起糜烂性胃炎[1]。医学上主要是根据胃在内镜下的相关特征来进行该病症的诊断,具体的作用机理和引发该疾病的病因目前仍未解释清楚。目前公认该病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2]。幽门螺杆菌是种单极、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3]。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该菌与VG的引发密切相关。本院在2010年5 月~2012年5月期间共选取Hp检测阳性的VG患者150例,对其进行VG治疗,根据患者Hp根除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经本院检测患有痘疹样胃炎(VG)而且携带幽门螺杆菌(Hp)患者150例,年龄23~66岁,平均43岁。主要特征为腹部疼痛或者感到不适以及胸部下侧疼痛,而且部分患者伴有胃酸、恶心的症状。

1.2 入选标准:被选中的患者必须能够符合如下2个条件:①患者的胃黏膜出现褶皱状或者球状突起,而且上部可以看见黏膜缺损的状况,由此可判定患者为VG患者。②对患者的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若结果呈现阳性则说明该患者为Hp阳性。

1.3 治疗过程:对于入选患者150例均进行正规四联法治疗7 d。然后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单纯抑酸对症治疗2~4 周,停药4周后复查。在此之后根据Hp的去除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并检测每组的VG医治程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过内镜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突起基本消失,而且黏膜的壁比较光滑,颜色出现红色与白色间隔排列的情况。有效:突起基本不见,然而仍然还有肠化萎缩的情况。无效:突起未消失,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萎缩无变化。观察组对医治后的患者进行RUT测试,呈阴性。对照组同样对其进行RUT相关测试,呈阳性。

2 结果

根据对患者的RUT试验结果,得到Hp观察组例数为96例,对照组例数为54例。根除Hp对有VG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炎用通俗的话来讲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胃部发生炎性反应性病变。痘疹样胃炎(VG)是一种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随着医疗水平的迅猛发展,纤维内镜逐步被推广,而且百姓的医药学常识增强,该病的检出率也在随之提高。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痛或胸骨后疼痛为主,而且往往带有胃酸或烧心的症状[4-5]。在内镜的观察下,该病的特征为胃黏膜出现直径最大可达2 cm的突起,其中部有凹陷并出现充血或溃烂。

Hp形状为弯曲杆状形,主要寄居于胃部表面的黏膜上,由于黏膜层并没有与胃液接触,所以胃液无法对这种病菌造成伤害。根据调研研究,人群内Hp的携带率大概为总人口的50%左右。Hp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人类互相间的粪口或口口传播,具有活力的该种病菌能够生存1周以上时间。Hp能够产生很多的致病物质,从而造成胃部受损伤,很多种胃病都是由Hp的感染而造成的。

由本研究数据可知Hp观察组中VG医治的有效率达91.67%,而对照组的此数据仅为42.59%。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知,该病的引发与Hp感染息息相关。而且相关资料表明这种疾病的患病程度越重,Hp被检测出来的概率越高,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Hp 引起VG的原因目前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Hp通过鞭毛进行运动,进而通过胃表层进入黏膜内侧表面,而该种病菌携带有某些致病因子,使其发生致病作用导致胃出现损伤,最终出现VG的相关症状。另一种解释则是由于胃部对该病菌有排斥作用,进而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导致对自身的损伤,最终出现VG症状。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会导致胃表皮上的增殖系统受到抑制,进而导致黏膜受到伤害后很难自我修复。此外,Hp还能够分泌不同种类的毒性物质,这些物质无疑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由该病菌导致的感染在严重情况下能使胃内壁肌增生,造成不同形状的突起。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些毒性物质持续存在。VG有一定的概率演变成为全层上皮的化生或者是增生,甚至导致癌变。

研究发现VG的患者有相对比较高的癌抗原物质存在,这就意味着此疾病是有一定的几率和趋势进一步发展为胃癌的。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痘疹性胃炎→增生→胃癌的假说。相关研究使用蛋白印记法对VG患者和健康人胃黏膜的与代谢、氧化、凋亡相关的19类蛋白表达进行了分析和检测。结果其中9类蛋白表达上调,10类蛋白表达下调。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已认定痘疹样胃炎为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针对该病转化为胃癌的可能性,患者如果想要避免这一悲剧发生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在早期及时去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切不可延缓拖沓。在病症越轻的时候进行医治,其疗效会更加良好、花费也会对较低。当然,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治疗VG,效果优异的前提都是医生操作准确,而且认真负责。唯有把握好医治的细节,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方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医治效果。

由于相关研究的逐渐加深,Hp感染对VG的作用机制也正被层层拨开。总之,Hp的根除对于VG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把去除幽门螺杆菌作为治疗疹样胃炎的一个联合辅助手段是有其临床意义的。

4 参考文献

[1]KM Lee,MS Jang,HC Jung,et al.Effectof H.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gross lesion and histology of varioliformgastritis[J].Gastroenterol ogy,1998,114(1):198.

[2]Sabbi T.Epidemiologicalfactors and food:Which is the role in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inpediatric age[J].Molecular Immunology,2013,56(3):298.

[3]张彦敏,姜 葵,王邦茂,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对痘疹样胃炎治疗效果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3(6):41.

[4]陈晓娟,黄梅芳,邓长生.疣状胃炎539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4(34):23.

[5]周峰峰.顾庆华教授应用对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经验举隅[J]. 中国中医症,2013,22(3):64.

[收稿日期:2013-11-15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