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根除方案及效果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239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根除方案和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率比较高[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正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在全球比较普遍,为此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要更加慎重。奥美拉唑抑酸作用强且持久,与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根除率[2]。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氟喹喏酮类抗生素,将左氧氟沙星用于一线方案,根除率高于90%;同时一些学者还应用了其他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取得了相对好的效果[3]。笔者为此具体探讨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根除方案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14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既往未接受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5~69岁,平均(48.65±2.55)岁;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疡55例,胃溃疡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类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采用三联一周疗法,治疗组: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生产)20 mg,1次/d,清晨空腹服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0 mg,2次/d,饭后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山西临汾云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57 mg,2次/d,饭后服用,疗程1周。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1次/d,清晨空腹服用;克拉霉素分散片(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0 mg,2次/d,饭后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457 mg,2次/d,饭后服用,疗程1周。

1.3观察指标:显效:主要症状进步2级以上或达到0级;有效:主要症状进步1级;无效:主要症状无进步或反而加重。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停药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AS 9.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后经过检查,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阴性27例,根除率90.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20例,根除率为66.7%,两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身心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主要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已经成为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患者必须进行的治疗。一般来说,理想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应在90%以上,而初次治疗失败可能给幽门螺杆菌再次根除治疗带来困难,也容易产生抗菌性。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率在我国为60%左右,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10%左右,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耐药相对比较少见[4]。

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原发耐药率低,约10%左右,其将左氧氟沙星用于一线方案,根除率高于90%,且依从性良好[5]。本组资料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0.0%,对照组为66.7%,两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采用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提高治疗疗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值得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戴宁,钱可大,唐训球.幽门螺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J].中华消化杂志,2008,18(1):48.

[2]郭立艳.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J].河北医药,2008,30(11):1784.

[3]李睿,庞伟.2种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6(15):398.

[4]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刊,2007,42(8):17.

[5]李芳,刘荣臻,原素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6,7(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