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X线征象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218次

文章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空气灌肠整复失败患儿的治疗,其中2例放弃手术治疗,要求转院。结果:套头部团块起始位置、最大径长、分叶和“弹簧样”改变是难整复的主要征象。结论:适时放弃灌肠整复而选择手术治疗对患儿来说是一种保护。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具有成功率高、治疗时间短、对患儿创伤小的优点[1]。我科统计2011年7月~2013年5月肠套叠成功率达到97.3%,但仍有近2.7%难整复病例,患儿由于盲目整复,接受较多X射线。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这段时间28例我院手术治疗的整复失败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表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探讨影响整复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5月经B超及临床确诊小儿肠套叠,经放射科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治疗失败患儿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5个月。临床症状(腹痛、果酱样便)出现时间6h~6d不等。1.2 方法:全部患儿均经临床及B超确诊为肠套叠,在电视监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采用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JS-628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并利用数字胃肠机摄片及透视观察,常规经行术前腹部立位,套叠起始、回盲部及术后腹部立位摄片证实。

2 结果

本组28例患儿中肠套叠起始于乙状结肠4例,结肠脾曲11例,结肠肝曲10例,回盲部1例,回肠远段2例;脉冲状态下25例可见弹簧征,3例肿块影不动,无明显大小改变,其中1例为套头起始于回盲部,另2例为小肠套叠;套头最大径<75px3例,3~125px的15例,>125px的10例;套头呈分叶状的22例,无明显分叶的6例。

3 讨论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肠管,是婴幼儿梗阻的常见原因[2]。肠套叠整复过程中,对套头部的起始位置、套头的大小、形状进行分析,可以避免肠穿孔和不必要的X线照射,及时的放弃灌肠整复而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套叠包括两个部分,外周为套鞘部,内心为套入部,套入部又分为套头及套颈。套头所处的外置反映了套叠的深浅,套叠越深说明肠管受压时间越长,血供越差,越容易发生坏死,本组套头部位于乙状结肠的4例,其中3例有回肠浆膜撕裂伤;套头部位于结肠脾曲处11例,其中8例有结肠浆膜损伤,结肠肝曲10例,其中3例有结肠浆膜损伤,回盲部及回肠远端3例,1例出现结肠浆膜损伤。肠套叠随着病程的进展,套头部由于肠蠕动的作用而逐渐向前推进,同时不断套入新的解剖组织(包括盲肠、阑尾、肠系膜等等),形成复套[3-4]。本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阑尾充血或出血改变,说明阑尾亦曾经套入过,只是手术中滑出。脉冲状态下25例可见弹簧征,3例肿块影不动。本组病例肿块影呈分叶的22例,结合术中所见回回结型的10例,回结型的8例,回盲型的4例,无明显分叶的6例,其中有3例为小肠套叠,3例为回盲型。本组套头部最大径(退至不能移动时)大于125px的10例中3例为回回结型,4例为回盲型,3例为回结型,最大径3~125px的15例中回回结型6例,回结型5例,回盲型2例,小肠套叠2例。总体来说,复杂性套叠(回回结型及回结型)由于套入肠管较多,导致套头部较大,整复时套头更加不易通过回盲瓣,而且被套肠管层层受压,血供障碍,外层套鞘痉挛、收缩、水肿,末端回肠缺血进一步加重,此时,盲目加压及反复脉冲,更加重了末端回肠的缺血、坏死程度,易引起肠穿孔的发生。因此,肠套叠整复时发现肿块影起始部较远(乙状结肠远端甚至肛门口)、肿块影较大(>75px)且套头呈分叶状,脉冲时肿块呈弹簧征像时,均应考虑到复发性套叠的可能,适时的放弃灌肠整复而选择手术治疗对患儿来说是一种保护[5]。

4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89.

[2] 丘禹洪.3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6,14(4):367.

[3] 孙清政,姜 艳,宋红霞,等.X线下结肠注气治疗肠套叠并发气腹10例[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45.

[4] 曾津津,孙国强,宁 可,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未整复病例的临床腹部X线片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686.

[5] 时胜利,陈志平,陈伟良,等.小儿肠套叠的空气灌肠整复术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02,18(2):140.

[收稿日期:2013-10-31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