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与部分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254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与部分切断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三叉神经痛患者75例,其 中60例患者采取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减压组),另15例因术中未找到责任血管而行部分切断术(切断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 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减压组患者优良率为90%,切断组患者优良率为8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 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复发率则明显较高(P<0.05)。结论:临床上应根据三叉神经根血管压迫以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 术式选择。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发生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40岁以上患者达70%~80%,由于剧烈的颜面部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三叉神经痛发作初期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有效,但不良反应多,随着疗效的降低,为控制症状往往会加大剂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70%患者因此停药寻求其他途径,如射频、甘油注射、微血管减压术和部分切断术等。笔者通过对采取微血管减压术60例和部分切断术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考察这两种术式对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5例,其中60例患者采取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减压组),另15例因术中未找到责任血管而行部分切断术(切断组),减压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41~72岁,平均(57.4±8.1)岁;病程1~12年,平均(5.3±2.7)年。切断组男 6例,女9例;年龄40~73岁,平均(57.4±8.1)岁;病程1~12 年,平均(5.3±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CT、MRI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疼痛部位分布情况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微血管减压术:全身麻醉下,患侧枕下,在乳突后2 cm行皮肤直切口,并作3~4 cm骨窗,上缘至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瓣状切开硬脑膜,暴露出颅后窝外上部,显露出三叉神经根,牵移小脑半球至下内方,放出脑脊液,剥离岩静脉,剪开贴附于神经根处蛛网膜,分离神经根至脑桥,对异常血管走形或动脉襻压迫神经根的,采用显微剥离子游离动脉和神经根,并用 Teflon片将两者隔开,而对于静脉压迫的处理则是在游离后,用双极电凝切断,缝合硬脑膜,关闭颅腔。

1.2.2 部分切断术: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入路和显露三叉神经步骤与微血管减压术相同,检查导致疼痛原因,确认三叉神经根无血管压迫,将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前下动脉暴露清楚,若未发现责任血管,则在距桥脑的0.5~1.0 cm处将感觉根后外2/3的感觉神经剪断,双极电凝低能量灼烧断端。

1.3 疗效评价:术后根据患者疼痛及用药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优:疼痛消失,无需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良:疼痛轻微,但仍需间歇性服用卡马西平;可:疼痛轻微,但需大量服用卡马西平(>600 mg/d);差:疼痛严重,药物无法控制。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情况:减压组60例患者中优49例(81.7%),良6例(8.3%),可6例(10%),优良率为90%;切断组15例患者中优12例(80.0%),良1例(6.7%),可2例(13.3%),优良率为8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血管压迫情况:减压组中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小脑上动脉21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前下动脉 4例,小脑上动脉+岩静脉1例,基底动脉1例。切断组均未见走形扭曲或变形血管,也未见脑桥横静脉、桥静脉位置偏移或增粗,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发生黏连、增厚23例,被摸脱失、失去光泽7例。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经随访6~18个月,平均13.5 个月,减压组发生周围性面瘫2例,口角疱疹2例,不同程度头晕、恶心、呕吐14例,复发10例(复发率为16.7%);切断组患者对侧位共济失调1例,麻痹性角膜溃疡1例,切口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1例,同侧唇、口角处疱疹2例,同侧听力减退2例,不同程度头晕、恶心、呕吐6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 6.7%)。减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切断组,但复发率则明显高于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三叉神经根脑桥入口处受到压迫、神经根脱髓鞘变有关,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血管压迫,中老年人脑血管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长而扭曲,三叉神经根鞘膜局部增生或脱髓鞘,出现轴突间短路,神经纤维之间形成假性突触,一些相邻非痛性刺激从假性突触传递而造成痛觉。微血管减压治疗是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解除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并保留三叉神经生理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复发率偏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也不断复发,提示复发可能与三叉神经内在损伤有关。部分切断术的止痛效果已获得肯定,且少有复发,但并发症相对较多,患者多有严重面部感觉障碍。临床上应根据三叉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以及术后复发进行术式选择,对于有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可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但对于复发性患者和未发现责任血管患者则采用部位切断术。

4 参考文献

[1] 张玉龙,和华元.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6例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