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舒肝溃坚汤治疗肿瘤326例

发表时间:2009-05-14     浏览次数:382次

文章摘要:


舒肝溃坚汤治疗肿瘤326例
王功良

 肿瘤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外科、内科、妇科病症,属祖国医学瘰疬、老鼠疮、失荣、石疽、乳癖、乳核等范畴,肿块多异常坚硬,皮色不变,也有少数病人呈血红色,有单个发生,更有多个连串发生。初起如豆,日久渐大,固定不移,生成难溃,溃后难敛,敛后留下瘢痕残疾。现代医学属项、颈、乳房、腋下、股沟、周身皮下等部位淋巴管炎,淋巴结核,增生,肝胆、肺、肾、子宫等内脏肿瘤,囊肿。笔者在42年的医疗工作中用舒肝溃坚汤加减治疗326例病人,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326例病人中,男169例,女157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下的95例,20岁以下的89例,21~40岁的93例,41~60岁的43例,60岁以上的6例。发生部位:生长在头皮颈项部位的146例,乳房部位的62例,腋下部位的23例,腹腔腹肌的6例,腹股沟部位的9例,肝胆部位的19例,肾脏部位的13例,子宫及附件部位的28例,上肢部位的6例,下肢部位的5例,面项胸背布满皮下红色硬瘤大小不等的9例。病程病史:最长的8年,最短的10天,均有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史

    1.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1)基本方,夏枯草、炒僵虫各20 g,酒炒香附、醋炒白芍、石决明、当归、抚芎、陈皮、柴胡、穿山甲,各10 g,红花、姜黄、甘草各5 g,5剂为1个疗程。(2)加减变化:阳虚脉缓者加肉桂、制附子、白芥子;气虚加黄芪,气滞加木香、桔核仁,血瘀加大红花、姜黄,外观肿瘤较大的用回阳玉龙散外敷,16岁以下12岁以上的用2/3的剂量,11岁以下7岁以上的用1/2量,3~6岁视情况而用量,3岁以下没有发现患这种病的。

    1.3  治疗效果

    1.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肿瘤包块全部消失[1],外观看不见、摸不到包块硬疖的[2],内脏由CT、B超等检查,肿瘤、囊肿消失的[3],随访至今未复发的。好转[1]:肿瘤由大变小,摸得到小硬疖[2],有复发,再服再消的。无效[1]:服药期肿瘤变小,停药后又增大的[2],服药不宿小的[3],服药有增大的[4],肿瘤发生在肝脏有腹水的。

    1.3.2  结果  痊愈296例,占90.8%,好转11例,占3.4%,无效19例,占5.8%。服药情况:296例痊愈中服5剂的193例,服10剂的65例,服20剂的21例,服30剂的16例,有1例服90剂后,B超检查肝脏肿瘤消失后自己要求继服40剂。好转的11例均服30剂。无效服2剂的2例,服3剂的4例,服5剂的7例,服10剂的5例,服15剂的2例,服20剂的1例。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8岁,农民,1972年8月就诊,患深部腹肌瘤无数个6个月,经多位医生中西药治疗无效,在镇卫生院外科手术摘除2个肿瘤,一个大的200 g,小的50 g,再小者数目甚多大小不等,无法计数,难以摘出。出院回家后1个月,其他小包块逐渐增大,请吾诊治,症见腹部手术伤口略红,轻微疼痛,整个腹部摸到大的如核桃,中小的似枣核,再小的隐约似豆,大小不等伏于腹部皮下肌肉之间,皮色如常,面色淡白,形体消瘦,舌苔薄黄,舌质淡红,脉弦细数,大小便如常,全身乏力。服基本方加党参、黄芪各20 g,夏枯草用50 g,5剂,每剂加水1500 ml,石决明、穿山甲先煎。文火煎取药液1200 ml,1次200 ml,每日3次,空腹服下。二诊,服药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腹壁比以前平软,症药相符,基本收效,续服10剂,用法同上。三诊,症见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消瘦好转,腹部平软,4个大的肿瘤缩小约胡豆大小,小肿瘤消失得触摸不到形迹,无不良反应,疗效尚好,再服10剂。四诊,体形复原,肿瘤全部消失,其病痊愈,为巩固疗效,以5剂药量细末,一次10 g,每日3次以善其后,随访至今身体健康没复发肿瘤。

    例2,患者,女,46岁,工人,1990年6月就诊,患月经少量出血,淋沥不断两年余,经妇科及中西医治疗时发时止,经诊视,患者精神一般,尚能坚持正常工作,腹痛绵绵不断,经期疼痛加重,未见肝、肾、脾虚症候,考虑患有子宫肌瘤,建议到县医院做B超检查,经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有3.4 cm×4.2 cm的子宫肌瘤,服基本方去红花,加穿山甲一倍剂量,加桔核仁10 g,5剂水煎服,3天1剂。二诊,腹痛已止,经血断流,精神好转,续服20剂,月经对月,经血5天干净,无痛经症,进行B超复查,子宫肌瘤消失,特来报喜,病人要求进行根治,用基本方5剂量末药1剂,一次10 g,日3次,温开水送服,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3,患者,男13岁,2000年4月就诊,患颈淋巴肿瘤8年,先后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几次到县医院,又到市医院检查治疗,收效甚微,淋巴肿瘤增多增大,大的瘤核似核桃,有4个皮色略红,无热微痛,次之瘤核如板栗有6个,再小的似豆甚多,皮色不变,连串粘连,推之不移,服基本方5剂,每剂水煎1200 ml,2日1剂。二诊,症见瘤核缩小不明显,但周围组织略见柔和,再服5剂,煎服方法同上。三诊,症见效果明显,肿块缩小过半,粘连解除。又服10剂,煎服方法不变。四诊,瘤核包块基本消失,表面看不见异常,细摸之还有黄豆大4粒小瘤疖,再服10剂善后根治,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4,患者,女,53岁。于1997年3月发生腹胀,到镇卫生院检查患肝内肌瘤,肝硬化有腹水。住院和在家治疗1年多时间,不见好转,转县医院住院治疗15天,没见好转,转市医院做CT检查,并住院观察,经过3天后,再做CT复查,结论患肝癌,反回县医院给予输血,化疗医治15天,病情加重,院方以“治不好的”劝其回家请中医治疗,回家又请了几位医生治疗1年多,病情危险,于2000年1月再送到镇卫生院住院,出现反复高热40 ℃不退1个月多,血红蛋白6.5 g,卧床不起,结论是癌细胞转移,家做好了后事准备,自动出院。于2000年2月19日,经人推荐请吾诊治,症见面色苍白,面目虚浮,能站不能走,右上腹疼痛,叩闻鼓音,腹水不多,肌肤灼手,项、液下等处未触及转移淋巴瘤结,食欲不佳,大便结,小便正常,舌苔薄黄,脉虚数,吾认为上症说明癌细胞没转移,是血虚发热,寒热往来,正虚邪盛,用小柴胡汤加味,重用红参、柴胡各50 g,扶正祛邪,重加夏枯草100 g,清热软坚,散结消瘤。黄芩、半夏、大枣、甘草各10 g,1剂水煎服,能喝就喝,适量而饮,2日服完,21日复诊,体温退,寒热减,精神好转,欲饮食,效不更方,再进2剂,服用方法同上。2001年2月25日3诊,诸证悉减,唯有右上腹硬结疼痛有减未好,改用舒肝溃坚汤加党参、黄芪各30 g 5剂,水煎服,3日1剂,适量频饮。2001年3月10日4诊,上腹硬块略见软和,仍有隐痛。化验血红蛋白7 g,上方不变10剂。2001年4月10日5诊,上腹疼痛消失,可摸到肝大硬块,其他正常,可以在家干活,肝脏B超肿瘤缩小1/4,化验血红蛋白7.5 g,上方20剂。2001年6月10日6诊,上腹硬块缩小,体力康复较好,未做仪器检查,去党参、黄芪。只服基本方30剂。2001年9月7诊,化验血色素8.5 g,肝脏B超肿瘤减去2/3,服基本方20剂。2001年11月8诊,体力康复,肝脏B超肿瘤消失,用基本方5剂以善其后。以后因劳累,外感不适等,自己要求坚持服用以防复发,1次服用基本方加荆芥、防风等药10剂当茶服用。坚持2年又服了40剂,每年检查1次正常,坚持随访,于2007年7月9日肝脏B超检查正常,头痛消失。

  3  体会

    肿瘤病从外观症形、内脏病变、形名各异,部位有别,与瘰疬病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其病因病机不外痰、湿、风、热、气、寒、毒邪凝结积聚,或内停痰湿,阻于经络,或喜怒忿郁、幽滞,或谋虑不遂,情怀不畅,气血瘀阻,聚湿成液,炼液为痰而聚成肿块,血不荣筋,核坚筋宿,推之不移。发生在肌筋皮下的可观视及触及肿块大小及形色。发生在内脏的用B超、CT等显相机检查,可视其肿瘤大小及形态。肿瘤生成难溃,溃后难敛,用舒肝解郁,理痰溃坚之法治疗,实为治本之道。

    本方载于《医宗金鉴》,专为治疗瘰疬而设。用夏枯草、炒僵虫,疏肝解郁,抗瘤散结,香附子理血中之气,抚芎理气中之血,石决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筋脉,柴胡开郁和解,穿山甲溃坚,托排瘤液,陈皮化痰理气,红花、姜黄逐瘀溃瘤,通经散结,甘草和药排毒,诸药合并,以调脏腑组织功能,发挥综合效应,达到疏肝解郁,疏通筋脉,不聚湿,不聚痰,不生瘤,贵在活血化瘀,散结溃核,祛痰托瘤,使肿瘤化解,瘤液托排,其效甚捷(特别是乳腺增生,只要服5剂可根治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