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重度呼吸衰竭应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9-24     浏览次数:532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BiPA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发现,治疗后患者HR、RR明显下降,PaO2、pH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常呈慢性、进行性加重,长期的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患者肺部组织结构变异、气流受限。如发生肺部感染,COPD急性加重可使气道阻塞进一步恶化,使原本已处于疲劳状态的呼吸肌负荷加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呼吸,缓解酸中毒症状,挽救患者生命[1]。现将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应用BiPAP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我院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28例;年龄42~75岁,平均(59.32±6.38)岁;体重46~78 kg,平均(60.13±5.47)kg;COPD病程1~12年,平均(4.76±1.58)年。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呼吸困难症状,血气分析pH值<7.30, PaO2<60 mm Hg(1 mm Hg=0.1333 kPa),意识清楚,能够配合和耐受经鼻面罩BiPAP呼吸机治疗。同时排除严重意识障碍、躁动、痰液清除障碍、循环障碍、自发性气胸、气管、食管瘘、上消化道出血、面部损伤、畸形者。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抗炎、抗感染、止咳、平喘、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综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鼻面罩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S/ T模式,呼吸频率12~16次/min,吸气末压(IPAP)开始为5 cm H2O(1 cm H2O=0.098 kPa),逐渐增加至15 cm H2O,氧流量维持在3~8 L/min。呼气正压(EPAP)为3 cm H2O左右,6 H/次, 3次/d。待病情缓解后,调整呼吸机参数,逐渐缩短BiPAP治疗时间,直至完全撤机[2]。对比BiPAP治疗前和治疗3 d后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发现,治疗后患者HR、RR明显下降,PaO2、 pH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时气道阻力、功能残气量增加,易导致呼吸肌疲劳、呼吸功耗增加,迅速改善呼吸衰竭是临床治疗的关键。BiPAP提供压力支持通气,具有自主呼吸和控制呼吸并存的特性,吸气时提供一个较高的IPAP作为压力支持,可帮助患者克服高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同时可改善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肺泡中的氧向血液中弥散,并促进CO2排出,减少无效腔气量。部分或全部取代呼吸肌做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需要注意的是,IPAP应从小压力开始,逐渐升高,一般不宜超过30 cm H2O,以防发生低血压、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3]。呼气时提供一个较低的EPAP,相当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作用,促使呼气通畅,防止肺泡萎缩,避免CO2重复吸收,从而减少氧耗和呼吸功。无创通气避免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有创操作,大大减少了气管损伤、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从而保护气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痛苦[4]。本研究应用BiPAP治疗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氧分压、血液pH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提示经BiPAP治疗后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得到有效纠正。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应用BiPAP 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丁士林,黄菊花,朱作林,等.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50. [2] 林少芳,彭 睿,曹 鹰,等.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3):295.

[3] 温林俏,赵国厚,金秋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7.

[4] 黄英华.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647. [收稿日期:2014-04-14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