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08     浏览次数:187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试验组先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待患者出现PIC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相关性肺炎(VAP)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P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合并有呼吸衰竭的COPD机械通气是主要救治方法,通过机械通气增加呼吸和气道的支持。以往临床多采用有创机械通气,其效果得到肯定。但此种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如VAP高、依耐性强、延长治疗时间等[1]。就此,我院以PIC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为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AE-COPD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标准[2]。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4±11)岁,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1.2PIC窗判断标准:患者痰量减少,黏稠度降低,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减少,肺部感染影消失。

1.3方法:所有的都均进行解痉、抗感染、平喘治疗。①对照组:进行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最初采用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模式(ACMV),根据患者情况适时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密切观察患者通气后气血情况,及时调整SIMV的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呼吸频率和PSV水平,随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降低SIMV及PSV。出现PIC窗仍采用有创机械通气,继续降低支持频率,病情稳定在4h以上后停机拔管。②试验组:开始同于对照组,在出现PIC窗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操作如下:拔除气管插管,给予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指导患者尽力咯痰。以S/T模式调整压力水平和吸氧浓度,确保呼吸频率控制在28次/min以下、动脉氧分压65~90 mm Hg(1 mm Hg=0.133 3 kPa)、动脉CO2分压45~60 mm Hg,患者能够自主呼吸5 d后撤机。

1.4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和死亡率。

1.5统计学处理:记录的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处理,用t和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比较: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其他指标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VAP和死亡率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的呼吸功能也相继减退,最终可发生呼吸衰竭。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临床使用机械通气常见原因,其目的是通过机械通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促进体内潴留的CO2排出,同时人工气道的建立可促使痰液的排出。以往应用以有创机械通气为主,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使患者呼吸通畅,缓解病情。我院结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理论,以PIC窗为切换点,出现PIC窗前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出现PIC窗后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如此可实现在初期以引流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而在肺部感染已明显改善后,给依旧存在气道阻塞和呼吸肌疲劳、无法通过自主呼吸满足机体需求予支持,以进一步稳定病情的目的[3]。本文试验组采用序贯机械通气不仅降低了机械通气时间,而且减少了VAP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张波.机械通气模式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5):326.

[2]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3]顾伟.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2008,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