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意义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208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82例阳性,阳性率为94.25%,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5.0±21.25 pg/ml,阴性对照组为4.0±1.84 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或放疗后以及AIDS、糖尿病、肺结核、矽肺、体内留置导管、低蛋白血症等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逐渐增多。而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PFI)是最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但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特异性不多,早期确诊十分困难,导致治疗的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1]。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快速、准确识别入侵的病原菌,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抗真菌治疗。鉴于抢先治疗的重要性,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成为国内外抗感染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2-4]。但由于肺部病变同影不同病,同病不同影的情况太多,故经验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差及过度治疗,这既给患者带来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又增加了治疗费用,还容易诱导真菌耐药。因此,正确而及时的判断肺部真菌感染是当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国内外学者发现,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6]。本文收集我院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测量其(1,3)-β-D葡聚糖含量,以评价其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2月~2013年6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87例,其送检的痰、咽拭子、经皮肺穿、纤支镜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血液等标本做真菌培养为阳性,结合临床症状、胸部X线或胸部CT全都符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的诊断标准;同时选择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87例。

1.2研究方法

1.2.1真菌分离培养:选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沙保罗氏培养基接种标本(29±1)℃孵育24 h、48 h、72 h后分别对生长菌落革兰染色,观察菌落形态及应用API20cAux(法国Biomerien X公司生产)进行酵母菌鉴定。

1.2.2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使用仪器和试剂为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T01电加热恒温仪(70℃),冰水浴槽,无热源真空采血管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含有凝固酶原的反应主剂和样品处理液组成)。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无热源真空采血管取所有病例静脉血2~4 ml,严格按仪器操作说明书操作。

1.3诊断标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检验结果>10 pg/ml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菌种分布:87例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经皮肺穿、纤支镜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血液等标本做真菌培养的菌种分布见表1。

2.2检测结果: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组其血浆(1,3)-β-D葡聚糖检出阳性率为82例阳性,阳性率为94.25%,其中毛霉菌及隐球菌感染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均为阴性,但经抗真菌治疗有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5.0±21.25pg/ml。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87例的血浆中(1,3)-β-D葡聚糖为4.0±1.84 pgml,低于10 pg/ml,但有4例阳性,高于10 pg/ml,但<30 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呈逐年上升态势,由于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其病死率也居高不下。而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引起气道黏膜炎和肺部炎性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多数IPFI患者由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加上诊断与治疗不及时,因而预后差,其中念菌病的病死率接近40%,而曲霉病的病死率可达80%以上[7]。(1,3)-β-D葡聚糖是除接合菌属外普遍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的一种特征性的多糖成分,其他微生物如动物的细胞外液、细菌及病毒则缺乏此种多糖。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他体液(如尿、腹水、胸水、脑脊液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血液及体液中的量不增高。当其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国外学者通过对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检测,发现其对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8]。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患者组其检出阳性率为94.25%,其中隐球菌和毛霉菌感染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不高,是由于隐球菌的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含量极少,且隐球菌的厚荚膜阻断了(1,3)-β-D葡聚糖向血中释放;毛霉菌属于结合菌的一种,结合菌细胞壁不含有(1,3)-β-D葡聚糖,因此,隐球菌感染及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血(1,3)-β-D葡聚糖呈阴性[9]。因为食用真菌类及其污染的食物、血液透析、接受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心肺旁路手术等可导致(1,3)-β-D葡聚糖升高[7],故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87例有4例高于10 pg/ml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只需2 h左右就能得出实验结果,而真菌培养法一般需要7 d才能得到结果。相比之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大大提高了IPFI的早期诊断效率,为临床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总之,(1,3)-β-D葡聚糖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诊断IPFI的无创检测手段,对IPF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方法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Dagenais TR,Keller NP.Pathogenesis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invasive aspergillosis[J].Clin Microbiol Rev,2009,22:447.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S].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7-700.

[3]Maertens J,Marchetti O,Herbrecht R,et al.Europeanguidelines for antifungal management in leukemia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summary of the ECIL 3-2009updatet[J].Bone Marrow Transplan,2011,46:709.

[4]纪宇,黄晓军.抗真菌抢先治疗策略的发展及临床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4):327.

[5]Persat F,Ranque S,Derouin F,et al.Contribution of the(1-3)-beta-D-glucan assay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J].J Clin Microbiol,2008,46(3):1009.

[6]谭惠明,徐韫健,廖伟娇,等.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作用的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229.

[7]朱光发.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2):137.

[8]Kedzierska A.(1,3)-beta-D-glucan-a new markerfor the early serodiagnosis of deep-seated fungal infections in humans[J].PolJ Microbiol,2007,56(1):3.

[9]施毅,徐小勇.肺部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