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9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174次

文章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研究患儿的原发 性疾病,给予72例机械通气治疗,21例头罩吸氧治疗,1例鼻塞CPAP治疗。结果:94例患儿,75例治愈,14例放弃治疗(其中9例病情 无好转或者怕留后遗症放弃,5例因经济困难放弃),1例转院,4例死亡。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的最主要因素, 大部分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其次是羊水吸入肺炎。结论:降低呼吸衰竭疾病发生最根本的措施是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早发现、早救 治,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上重症危急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治疗效果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仍然非常高。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以及治疗措施,回顾性分析2010 年3月~2012年3月9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 9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68例,女26例。51例早产儿,5例足月小样儿,38例足月儿。71例剖宫产,22例阴道分娩,1例臀助产。入院时体重分析:53例患儿≤2.5 kg,38例患儿在2.5~4.0 kg之间;3例患儿>4.0 kg。80例患儿入院时日龄< 24 h,12例患儿<3 d,1例患儿>7 d。11例有宫内窘迫,20例生后窒息。66例孕妇来自农村,28例来自城镇。产妇妊娠情况分析:50例正规产前体检,44例非正规产前体检,13例妊娠高血压,5例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2例胎盘早破,1例急性胰腺炎。51例早产儿中,24例母亲未使用激素,27例使用过激素。

1.2 方法:研究患儿的原发性疾病,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方式。并根据具体不同情况,给予改善、恢复通气、采用不同的氧疗法或辅助通气治疗方法,72例机械通气治疗,20例头罩吸氧治疗,1例鼻导管吸氧治疗,1例鼻塞CPAP治疗。

2 结果

94例患儿,75例治愈,14例放弃治疗(其中9例病情无好转或者怕留后遗症放弃放弃,5例因经济困难放弃),1例转院, 4例死亡。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分析:3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占37.2%;14例羊水吸入肺炎,占14.9%;12例胎粪吸入,占 12.8%;15例重度窒息,占15.9%;10例感染性肺炎,占10.6%; 2例颅内出血,占2.1%;1例重度窒息,占1.1%;1例败血症,占 1.1%;1例后鼻孔闭锁,占1.1%;1例喉异常发育,占1.1%;1例遗传性代谢病,占1.1%;1例膈疝,占1.1%。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经常发生在新生儿身上的常见危急重症,同时,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2]。本文研究中,1 572例患儿收治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其中,94例患儿呼吸衰竭,约占6.0%。引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其次是羊水吸入肺炎,这与其他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于早产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吸入大量羊水,羊水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和皮脂会在肺泡内发生反应导致弥漫性肺炎发生,降低气体弥散功能。

本文中,剖宫产约占75.5%,其中38.0%选择性剖宫产,这类新生儿胸部没有经过产道挤压,肺部液体多,导致呼吸困难。 51例早产儿母亲无激素应用史,59.3%应用激素史,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上升。妊娠期间非正规检查的孕妇约占46.8%,而孕妇的前置胎盘、胎盘脱落、高血压等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因此,正规产前体检以及新生儿正规窒息复苏很重要。呼吸衰竭防治:必须做好围生期宣传保健工作,鼓励孕妇进行规律的产前体检,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低体重儿、早产儿以及窒息的发生。如果孕妇孕周<35周,可能会发生早产,需要及时使用激素,促进胎儿胎肺成熟,防止选择性剖宫产,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几率。早发现、早救治是治疗呼吸窘迫的关键,尤其是掌握使用呼吸机指征,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救治成功率[3]。与此同时,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羊水吸入肺炎患儿采用积极的肺表面物理活性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4 参考文献

[1] 姚庆云,王建春,肖 敏,等.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附126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5(4):373.

[2] 王 薇,孙 波.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小儿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4(2):96.

[3] 王海娟,杨 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剖宫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