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196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 对照组,每组38例。给予观察组患者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灌洗时间、临床 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 药治疗支气管扩张效果显著,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支气管受到支气管及周围组织慢性炎性反应的影响,腔体出现扩张或变形,支气管壁遭到破坏,患者表现为咯血、浓痰及咳嗽等临床症状[1]。临床治疗主要以预防感染为主,加强呼吸道痰液的引流从而清除局部大量脓性分泌物,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深化。笔者对7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男36例,女40例,年龄18~76岁,平均(40.8±3.5)岁。患者入院后均经X线胸片及CT检查确诊,其中左上肺支气管扩张45例,左下肺3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OLYMPUS-P40型纤维支气管镜及其配件,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术前操作及用药均常规进行,给予患者2%利多卡因麻醉,中心供氧吸氧。纤维支气管镜经鼻腔插入病变肺段支气管。肺叶内将脓性分泌物吸除,然后反复注吸 35~37℃生理盐水10~20 ml,直至分泌物彻底抽吸干净,最后将沐舒坦溶液2 ml注入病变肺段,拔出镜身,1~2次/周。对照组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患者进入深度麻醉状态下将纤维支气管镜探测抵达病变肺叶开口处,并用35~37℃生理盐水10~20 ml 反复冲洗患处,用活检钳对肉芽及脓苔清除,反复冲洗患处,管腔彻底清洗后将纤维支气管镜撤出,并进行3~4次的冲洗。

1.3 疗效判定[2]:显效:咯血、咳嗽、浓痰等基本消失,未闻及肺部啰音,经X线胸片基本不存在炎性病灶,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比例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咯血、咳嗽、浓痰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X线胸片显示炎性反应有所吸收,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比例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较重,肺部啰音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平均灌洗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95±5.65)min、(3.13±0.62)d,对照组患者平均灌洗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0.25±5.21)min、(5.36±0.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沐舒坦作为新型祛痰药物,在临床实用时间较短,然而临床效果已经得到验证,药物能够对肺叶内脓性黏液快速溶解,手术治疗时间有效缩短,同时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明显减少[3]。沐舒坦能够减少炎性物质的释放,具有抗氧化,对呼吸道形成保护作用,从而促进肺泡上皮细胞表明活性物质的声场。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灌洗时间及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支气管扩张临床效果显著。在对患者进行灌洗时,存在低氧血症的风向,因此要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适当调整吸氧量,同时及时清理患者口中分泌物,避免感染,若治疗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则立即停止关系,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再行治疗。

总之,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时,可通过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治疗,药效发挥迅速,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治疗中痛苦明显减少,耐受性较好,从而避免气道受到刺激后出现痉挛而引起的缺氧现象,疗效显著。

4 参考文献

[1] 王 英.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12.

[2] 明莫瑜,李超乾.纤维支气管镜沐舒坦肺泡灌洗治疗脑外伤并发呼吸衰竭75例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132.

[3] 李小明.沐舒坦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支气管扩张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