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9-20     浏览次数:208次

文章摘要: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

  作者:谢瑞萍  作者单位: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组)30 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 例。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 次,14 d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1,2,3,4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23.3%(P<0.05);第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33.3%;第3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50%;第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3.3%(P<0.0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1周(P<0.05)及治疗后第3周(P<0.0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缺血/再灌注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而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0%。治疗目的是要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选择2007年2月—2011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 例,发病时间6~72 h,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及/或磁共振造影(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除外脑出血、肝肾功能异  常或严重的全身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治疗组)30 例和常规治  疗组(对照组)30 例。治疗组年龄40~78 岁,对照组56~79 岁。60 例中男36 例,女24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脂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平稳调控血压、血糖,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两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品名易达生)30 mg+0.9%氯化钠液10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14 d为一疗程。常规在治疗前、后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根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死亡。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基本治愈和显著进步列为显效;进步,列为有效;无变化及恶化列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1周(P<0.05)及治疗后3周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中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2 临床疗效

  (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异常。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后神经细胞氧化应激通过即刻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后续的氧化还原过程介导的炎症反应促成缺血/再灌注(I/R)神经元损伤[4],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及生化  反应,如乳酸的堆积、自由基的释放、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炎性过程及凋亡等,称为缺血的瀑布级联反应,脑保护剂就是针对瀑布效应的各个环节加以干预。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通过多个途径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改善脑缺血后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阻断脑缺血瀑布反应。动物实验发现在再灌注后立即应用和推迟3~6 h应用依达拉奉可明显缩小再灌注24 h,72 h及7 d脑梗死面积;再灌注3~12 h应用依达拉奉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再灌注早期阶段(72 h内)依达拉奉明显抑制脑梗死中心及半影区内神经元4-羟壬烯醛(及脂质过氧化物)和8-羟基-脱氧鸟苷(DNA氧化损伤标志)的生成,晚期阶段(再灌注72 h后)减少半影区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硝基酪氨酸的形成。通过临床观察,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后,在治疗1周及治疗后3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表明急性期给药,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神经元的死亡,通过早期的自由基清除及晚期的抗炎作用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刘鸣,张苏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2-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4.

  [4]邢海波,李刚.依达拉奉多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