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早期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栓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40例

发表时间:2012-08-02     浏览次数:187次

文章摘要:探讨早期脑室外引流尿激酶(UK)溶栓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早期脑室外引流UK溶栓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宣善井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外科,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目的 探讨早期脑室外引流尿激酶(UK)溶栓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40例高血压脑室内出血患者行早期脑室外引流UK溶栓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 40例患者出院时疗效按ADL评级,其中ADL 1 10例,ADL 2 7例,ADL3 2例,ADL 4 2例,死亡12例,死亡率30%。 结论 早期脑室外引流UK溶栓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尿激酶;引流术

  2003年4月~2006年4月,笔者对40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运用外引流并尿激酶溶栓,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7岁,其中60岁以上30例。手术前GCS评分4~5分16例,6~8分21例,9~12分3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去脑强直2例,呼吸不规则3例。CT扫描,右侧脑室出血5例,左侧脑室出血6例,双侧脑室出血21例,全脑室出血8例。出血量根据田氏公式计算,20~40ml7例,40~60ml18例,60ml以上5例。手术时间6~8h12例,8~12h20例,12~24h8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40例均在局麻下行头皮切开钻孔,侧脑室额角穿刺,应根据脑室内血肿位置、多少。如单侧脑室内出血,且量较少给单侧侧脑室穿刺;如量较多,且考虑可能影响脑脊液循环的及双侧均有出血的均给双侧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直径约30mm的多孔硅胶管,将引流管固定后接引流瓶,引流瓶高度高于侧脑室引流管开口处约15cm,每日可根据颅高压症状与引流量的多少调整引流管高度,脑室内注入尿激酶1万U,每日2次,注入后夹管1~2h后开放引流。引流时间根据临床和复查头颅CT情况决定,如引流瓶内脑脊液波动不佳,双侧脑压高度不一样,或复查头颅CT,脑室内血肿较多,可适当延长引流时间,本组引流时间5~14d。拔管后又反复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脑脊液红细胞较多时注入氧气,加速红细胞的破坏,至脑脊液清亮为止。

  1.3 治疗结果 治疗后ADLⅠ级14例,Ⅱ级10例,Ⅲ级2例,Ⅳ级2例,死亡12例,脑积水2例,并发肺部感染12例,应激性溃疡10例。

  2 讨论

  2.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间,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发病3d内手术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险,主张2~3d急性期后病情稳定再手术[1] 。有人认为24h内患者多呈休克状,手术危险很大,48h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缺血缺氧,肺部、消化道并发症的出现对手术治疗不利,主张24~48h之间手术最理想[2] 。临床观察和CT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在半小时后即形成血肿,6~7h出血停止,以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开始水肿,随时间的推移,脑水肿越来越重,患者在症状随之恶化,故有人提出超早期手术,即在发病后6~8h内手术[3] 。我们同意最后一种观点,因为脑室内血肿形成后,迅速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导致恶性颅高压及脑疝形成,加之血性脑脊液刺激延髓中枢,患者生命体征严重紊乱,很多患者因中枢衰竭或并发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失去了手术机会。脑室内出血,在局麻下手术,手术时间短,创伤相对较小,能够迅速改善脑脊液通路循环。我科室内出血早期治疗40例,死亡12例,死亡率30%,死亡率较低,说明早期特别是超早期脑室外引流UK溶栓治疗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2.2 UK的应用 UK是一种高效的溶栓剂,可直接促进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溶解,还可以消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但无还原性,副作用小,可反复运用的特点。近年尿激酶的应用使得血肿溶解引流明显提高,减少了血液成分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但尿激酶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险,故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及给药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Robert G,Grossman Christopher M,Loftue,主编,王任直,主译.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9-342.

  [2] 吕 明,王运华,吴中学.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影 响因素[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1):14-16.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