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96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312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急诊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的96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其中行髓内钉(针)内固定术50例(治疗组),行钢板内固定术46例(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术后2 h与术后8 h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临床表现多样,急诊髓内钉(针)内固定术是最佳治疗措施之一.

随着物流业、工业制造业与建筑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创伤正在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为外在创伤的主要类型,伤情复杂,死亡、 致残率明显增高[1]。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受伤机制复杂,尽管诊治方法发展迅速,但因诸多因素影响仍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如何提高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质量,尽可能地恢复受损骨与关节的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就值得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1年8月~2013年2月我院急诊的96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入选标准:符合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标准;年龄18~80岁;同意参与此项研究 试验。其中男71例,女25例;年龄20~79岁,平均(44.25±11.32)岁。院前急救方式:自救式36例,互救式30例,医救式30例。受伤类型:开放骨折60例,闭合性骨折36例。受伤原因:交通伤60例,撞击伤15例,坠落伤10例,挤压伤5例,刀砍及其他原因损伤6例。受伤后到达医院时 间:最短7 min,最长12.5 h,平均(47.52±8.92)min。
1.2治疗方法:在急救中现场行心肺复苏术22例,现场采取止血措 施32例,包扎伤口40例,骨折临时固定30例。在急诊中都采用手术治疗,行髓内钉(针)内固定术50例(治疗组),其中截肢术6例;行钢板内固定术46 例(对照组)。手术时间最短为入院后1 h,最长为入院后3周,平均(12.25±0.33)h。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采用 VAS评分评定(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 疼痛,疼痛难忍。在手术后2h与手术后8 h观察疼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切口感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9.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VAS评分:手术后经过观察,治疗组术后2 h与术后8 h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切口感染情况:经过观察,两组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都比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手术后VAS评分对比(x±s,分)组别例数术后2 h术后8 h治疗组503.45±0.221.22±0.11对照组466.25±0.143.52±0.41P值<0.05<0.05
表2两组切口感染情况对比组别例数切口感染(例)切口感染率(%)治疗组5025.0对照组4636.5P值<0.05
3讨论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因其受损范围广泛,致伤暴力大并且常伴有威胁生命的重要脏器的损伤,为此当前得到广泛的关注[2]。同时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是严重创伤的一种,其损伤机制复杂,症状和体征常因多部位损伤互相掩盖,极易造成漏诊,导致治疗预后不好[3]。在流行病学上多数患者年龄18~40岁,而男性发病率 多高于女性,多发生在从事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较多的青壮年身上。在治疗上多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伤后24~48 h是处理骨损伤的最佳时机,否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加重骨损伤处理的困难,也延误了肢体恢复的时间。在手术方法中建议优先选择内固定,因为内固定能减少合并症,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4]。同时髓内固定手术损伤小、出血少、固定作用强,如果施行闭合穿针则优势更加明显。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术后2 h与术后8 h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都比较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要强化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培训,做好在各个阶段的救治工作,降低误诊率,从而降低死亡率。也应密切观察,防止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早期合理的主被动综合功能锻炼,改善受损骨关节的功能[5]。
  总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临床表现多样,急诊髓内钉(针)内固定术是最佳治疗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姚文,邓华.上海虹口区1994~2001年交通事故死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10):513.
[2]苟三怀,欧阳跃平,钱齐荣,等.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多发骨折疗效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2):129.
[3]Matsen FA,Chebli C,Lippi RS.Principles for theevaluation andmanagement of shoulder instabili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6,88(2):648.
[4]王正国.我国道路交通伤的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10,16(4):200.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