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16     浏览次数:271次

文章摘要:外伤性血管损伤在创伤外科十分常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将造成严重后果。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组病例加强了围手术期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作者:刘清梅  作者单位:271219 山东新泰,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外伤性血管损伤在创伤外科十分常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将造成严重后果。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组病例加强了围手术期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血管损伤;外伤性;围术期;护理

  严重的外伤或骨折可导致相邻主要血管损伤,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引起肢体严重供血不足,导致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共收治此类损伤患者15例,由于加强了围术期的护理,重视患者的早期急救和术后严密病情观察,保证了手术的效果。现将有关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6~57岁。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4例。致伤部位:肱动脉损伤5例,股动脉损伤4例,腘动脉损伤2例,胫前、后动脉损伤4例。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血管吻合或血管修补,根据骨折类型,分别用钢板、交锁髓内针、外固定器固定。

  1.3 结果 小腿中段截肢1例,其余病例治疗效果良好。

  2 术前护理

  2.1 迅速止血,控制损伤部位的血管出血 对活动性出血部位,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力量的大小以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压力均匀,避免对局部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也可用止血带法,尽量靠近伤口,以能阻断动脉出血为宜。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则止血效果更佳。切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血管,以免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给手术修复带来困难。对骨折的肢体予以简单有效的外固定,防止骨折分离移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加重局部出血和疼痛。

  2.2 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础。接诊后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对穿刺困难者,果断行静脉切开插管,禁止在损伤肢体远端建立静脉通道。

  2.3 加强伤肢观察,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 如发现肢体受伤部位趾(指)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伤口活动性出血;快速增大的血肿或搏动性血肿;肢体远端有缺血征象;扪及震颤或闻及杂音时提示有血管损伤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

  2.4 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接诊后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抽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以便能及时输血,同时急查血常规、生化、肾功。对休克患者行留置导尿,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的性质。

  3 术后护理

  3.1 监测生命体征,重视全身情况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早期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4 h出入量、尿量。还要每天监测血生化、肾功能的动态变化,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早期处理。直到患者一般情况稳定。

  3.2 防止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术后室内应保持温暖、安静,室温维持在22 ℃~25 ℃。疼痛患者及时给予止痛镇静药物。术后1周内每小时观察1次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注意与健侧对比。若患肢出现皮肤苍白或浅灰色,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为动脉栓塞;若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红色或暗红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多为静脉栓塞。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血管探查手术。

  3.3 保持肢体适当体位,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本组患者均同时进行骨折固定和血管手术,制动和功能锻炼是一对矛盾。术后抬高伤肢,使之略高于心脏并维持在功能位,过高动脉供血不足,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在2周内,伤肢严格制动,绝对卧床休息,可进行远端肢体的被动伸屈活动,有利于血液回流和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周后方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3.4 重视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意外伤害,伤情重,病程长,易产生抑郁甚至绝望心理,多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拒绝治疗。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关心安抚和鼓励患者,同时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