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式的研究进展综述

发表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247次

文章摘要:依据大量的临床流传病学的研究发现,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常发病在23岁~39岁的男性之间,发病率为 80~90%之间,其中80%左右主要由于交通事故伤造成[1]。根据Zingg的分类可以分成A、B和C型三类骨折,其中B型及C 型的骨折比较常见。A型骨折表示颧弓骨折和颧骨的部分骨折,B型骨折表示完全单发的颧骨骨折、周围的骨分离和颧骨的复合体,C型骨折表示多发颧骨骨折,可称为复杂性的骨折[2]。骨折的断骨复位和恢复是保证患者正常康复的基础,但是临床术后经常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3]。目前,对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固定、位置和钛板量和方式选择的争议一直比较大,因此,重视和加强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式的研究,一直属于临床重要的方向和课题。

依据大量的临床流传病学的研究发现,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常发病在23岁~39岁的男性之间,发病率为 80~90%之间,其中80%左右主要由于交通事故伤造成[1]。根据Zingg的分类可以分成A、B和C型三类骨折,其中B型及C 型的骨折比较常见。A型骨折表示颧弓骨折和颧骨的部分骨折,B型骨折表示完全单发的颧骨骨折、周围的骨分离和颧骨的复合体,C型骨折表示多发颧骨骨折,可称为复杂性的骨折[2]。骨折的断骨复位和恢复是保证患者正常康复的基础,但是临床术后经常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3]。目前,对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固定、位置和钛板量和方式选择的争议一直比较大,因此,重视和加强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式的研究,一直属于临床重要的方向和课题。

1 骨折复位以后的不固定方式分析部分专家认为一些新鲜骨折或单纯复合骨折患者,术后复位以后不需要进行固定可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朱力的研究中,得出患者在颧骨骨折的复位以后不需要予以固定处理,可以借助局部的小切口予以颧骨骨折复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依据大量颧骨的复合体相关周围解剖发现,当患者复位以后可由于三种作用力造成骨折块的再移位[4]。三种作用力可分成咬肌收缩形成向内方作用;瘢痕牵拉形成和骨折的复位相反作用;骨折块的游离形成的骨重力。尤其对B型及C型的骨折患者,骨折块的复位再移动可能性比较大。对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复位手术以后予以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可中和愈合时产生的相关作用力。因此,临床对于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应用的必要性得到了认可,但是固定方式、位置等的选择存在的争议较大。

2 骨折复位以后的一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依据相关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予以一点式的固定方案,颧上颌骨的支柱和于眶外侧壁的骨折线位置予以坚强的内固定方式,患者手术后的稳定性和对称性比较好,术后的恢复效果良好[5]。同时,一点式的固定方案属于颧骨骨折患者的微型手术方案,且固定和稳定效果显著,已经得到临床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和认可。但是,理论上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在骨折以后旋转属于三维方向,只是予以一点固定方式不完善,且该方式不能很好的与咀嚼肌作用力相中和。依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颧骨骨折中应用一块钛板进行坚强固定的固定效果不稳定[6]。近年来,临床相关颅骨模拟机体颧骨和合体的骨折实验比较多,但是部分专家认为,模式试验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由于实验属于模拟,真实情况、应用方法及加载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模式试验的结果存在争议。

3 骨折复位以后的二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部分专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患者在颧上颌骨的复合体骨折以后,当患者咀嚼肌力出现明显降低时,在颧额缝、于眶下区位置予以一点固定或没有固定情况下,予以较小咀嚼肌力,同样会造成骨折折端的移位[7]。但是,对颧额缝和颧上颌缝位置予以方式固定,能够抵抗住最大的咀嚼肌力,从而保证机体骨折段的复位准确性和稳定性。依据相关临床研究实践表明,二点及三点的固定方式都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稳定效果,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最小化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二点式的固定治疗方案。二点式固定手术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眶下切口,患者可以予以前庭沟和眉侧位置切口,实现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复位,同时予以颧上颌的支柱和颧额缝位置的坚强内固定方案,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患者骨折复位的坚强相关内固定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较低患者术后术区瘢痕、神经损伤、睑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部分专家认为,由于患者眶下区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该位置由于没有相关生理负荷,予以钛板的固定方案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维持稳定的效果较小,并且患者极易造成骨吸收、瘢痕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以不予以固定方案。

4 骨折复位以后的三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存在严重粉碎性的骨折和骨折段的移位时,予以患者二点式的固定方案不充足,因此,部分学者认同三点式固定方案[8]。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得出在患者予以准确的复位以后,基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论的三点式固定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面部三维的复位,并且属于骨折术后实现稳定固定最优化的需求,但是,目前对于三点式固定方案固定位置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于复位术后,由于受咀嚼肌作用力影响,如果没有实现三位方向固定,患者极易出现复位后的骨折块的移位。因此,在患者临床复位固定的治疗中,予以颧颌缝、颧牙槽嵴、颧颞缝和颧额缝位置的三点式固定方案,患者术后的双侧颜的面部比较对称,且骨折段稳定性和准确性比较好。

5 骨折复位以后的内固定手术方式进展依据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一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的术后复位固定力度不足够和咀嚼肌的作用力相抵抗,因此患者的术后复位仍然会受到咀嚼肌力牵拉的影响。对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二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稳定性并不充足,因此当患者存在粉碎性的骨折和旋转移位时,患者术后复位的固定效果不理想。对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三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手术后的稳定性的恢复效果比较好,但是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多。因此,目前临床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和模式,通常只是依据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继续念固定位置的选择。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术后的愈合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因固定方式的不合理选择和复位方案的不准确性,导致患者术后面部的不对称形成率占28%左右,对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以及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9]。因此,重视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术后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应用,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生的发生,一直属于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作为新型辅助治疗方法,开始大量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的生物力学相关研究中,进而有效为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临床治疗带来有效、先进方法,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术后复位恢复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任晓旭等研究中,将计算机技术辅助应用于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中,通过合理建立三维头颅的模型,进行手术模拟从而有效为复杂性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矫正治疗方案提供先进且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且临床应用效果良好[10]。

目前,临床对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的实验研究处在建模时期,并且相关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的生物学的分析研究比较少。在相关临床研究中,主要对于不同牙齿的承力进行分析实验,并观察记录不同方向前后牵引力对于患者鼻上颌骨相关复位体的内部应力影响,分析了机体上颌骨的周围骨缝相关生物学的变化。同时在一些相关临床研究中,通过建立精确颅颌面骨的三维相关有限元的模型建立,进行正常咬合的方式模拟,观察并分析上颌骨应力的分布以及位移,得出的结果与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结果相符合,进一步为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手术后的重建上颌骨提供重要的临床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11]。

重视模型生物力学的相似性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临床实践中的科学且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临床相关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合理应用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三维有限元的骨折模型的建立,同时于建立的模型中进行骨折患者坚强内固定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可以对不同的固定方式和部位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模型生物力学的分析,从而得到力学分布中最合理固定方法,从而为未来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临床的个性化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颌面部的骨折通常会出现多发性骨折,主要由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解剖位置的特殊,造成此位置的骨折发生率只是低于下颌骨的骨折,发生率位于第二位。目前临床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和模式。但是予以合理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三维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同时充分结合相关生物力学的分析,能够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前瞻性、数字化、准确性的医学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殷学民,任晓旭,刘啸,李燕.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后眶容积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21 (4):614-617.

[2] 徐明.坚强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37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6(22):512-514.

[3] 于金国,颜华.眶-颧-上颌骨骨折伴眼球萎缩的联合手术治疗[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31(5):465- 467.

[4] 朱力,李燕,聂建华,毛明芳,李菊,冯丹.冠状切口加局部小切口治疗眶颧上颌骨复杂骨折[J].西部医学,2010,12 (10):218-220.

[5] 王卓为.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手术35例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23(4):184-187.

[6] 谢良宪,荆建中,彭庭莉,李瑛.复杂性颧上颌骨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0,26(11):381-384.

[7] 朱志高.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下睑缘外眦小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9 (13):251-253.

[8] 田荣祥,蔡天刚,任玉峰,蔡现良.下睑缘外眦切口切开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23 (5):461-463.

[9] 周健,孙庚,林吴炜,许崇涛,王鹏林.上颌骨LeFortⅠ型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33 (1):715-717.

[10] 任晓旭,殷学民,吕晓智,张磊涛,王立超,李燕.计算机辅助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 19(3):156-158.

[11] 周健,孙庚,林吴炜,许崇涛,王鹏林.上颌骨Le Fort-Ⅰ 型截骨术坚强内固定的有限元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21(3):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