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骨畸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285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骨畸形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 下颌骨畸形患者18例,对其术前术后进行螺旋CT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垂直测量咬合平下颌面部位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 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和下颌骨升支中部至下颌角的距离,并正常侧分别与术前畸形侧、术后畸形侧上述距离的比较。 结果:正常侧和术前畸形侧的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和下颌骨升支高度进行对比,差异显 著,有统计学意义(P

下颌骨过小或过度增大,单侧下颌骨发育异常都会导致下颌骨畸形[1]。由于下颌骨结构较复杂,对其进行整形手术时极易发生损伤神经、血管现象,产生手术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2]。因此对下颌骨畸形患者进行手术前,必须借助设备准确分析畸形类型、程度和位置,对需截除的下颌骨准确测量,才能为手术选择最佳方案,确保安全。辅助诊疗的设备有CT断层扫描、头颅X线、MRI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等。现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下颌骨畸形患者 18例,对其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下颌骨畸形患者18例,均为女性,年龄为19~33(21.4±4.1)岁。18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下颌骨不对称,无外伤病史及手术史。

1.2 方法对18例患者进行头颅扫描,扫描时取仰卧体位,头部先进床。使用GE Hispeed CT/i螺旋机,扫描电流为320mA,电压为120kV,选择连续溶剂扫描模式,层厚为2mm,扫描时平面与眶耳平面保持平行,从头颅顶部扫描到第五颈椎水平。扫描结束后立即将图像重建,重建层厚为1mm,CT断层二维图像数据保存格式为DICOM,保存后输入计算机,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 Wizard图像处理工作站,对患者头颅进行三维重建。使用工作站的旋转、切割等工具重建图像,窗宽设置为1000~2000HU,窗位设置为500~800HU。调整窗宽、窗位、图像灰度、对比度等参数,使图像能清晰的显示下颌骨畸形的形态,可以使图像按照任意角度旋转,观察下颌骨的位置与大小,下颌骨和周围组织空间的位置关系。使用测量工具垂直测量咬合平下颌面部位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和下颌骨升支中部至下颌角的距离。将患者正常侧的数据与患侧截骨量的数据作对照,将两组数据的差值各点连成弧线,设计手术截骨线,通过截骨术截除线下多余的量。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术前正常侧分别与术前畸形侧、术后畸形侧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设计截骨线,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切口开裂、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血肿等并发症,切口处愈合良好。术后1~3月随访发现18例患者面部无明显畸形,咀嚼功能和开口度恢复正常。将正常侧和术前畸形侧的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和下颌骨升支高度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将正常侧与术后畸形侧的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和下颌骨升支高度进行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下颌骨畸形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患者可以选择截骨术矫正畸形[3]。截骨术前通过辅助诊疗设备准确测量需截除的下颌骨,才能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在本组病例中,对17例患者进行整形手术前,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正常侧和畸形侧的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和下颌骨升支高度进行测量,设计手术截骨线,实施手术,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术后畸形侧的各项数据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化,术后畸形侧与正常侧的数据差异较小。在下颌骨畸形整形中运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判断畸形部位,精确测量各项数据,设计截骨线,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昆琛,刘星博,边雪峰,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79-80, 83.

[2] 敖振杰,黄炎标,张得旺,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0,16(24):90-91.

[3] 赖仁发,孔卫东,巫廷雄,等.经口内切口手术矫治下颌角咬肌肥大[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16(5):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