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兔背阔肌瓣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后肌肉萎缩形态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4-05-23     浏览次数:290次

文章摘要:目的 建立兔背阔肌瓣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研究兔背阔肌瓣移植后萎缩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使用游离、带蒂两种移植方式将兔背阔肌移植至头顶部缺损处,表面植皮覆盖,于术后2、4、8、12、16、24周分别取材.检测背阔肌厚度、重量及肌纤维数的变化.结果 两移植组背阔肌术后厚度、重量、肌纤维数减小为术前的30%~50%,组织学观察显示游离移植和带蒂移植组肌纤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伴随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细胞堆积,其中游离移植组肌瓣萎缩现象较带蒂移植组严重.结论 成功建立兔背阔肌瓣移植修复头皮缺损的模型,模型接近临床真实水平.

肌瓣移植是整形外科临床修复重建常用方法之一,它能有效覆盖创面、重建肌肉功能及填充腔隙。自肌瓣的带蒂移植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相继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后,表现其特有的优点是不臃肿、无需再次修整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形态、功能和结构的完美结合。自2012年5月,为了掌握肌瓣移植修复创面后肌瓣本身变化的规律,我们特设计了以兔背阔肌肌瓣带蒂和模拟游离移植模型,观察检测肌瓣移植后其厚度重量、肌纤维数量以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主要仪器 健康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4~3.0炖,雌雄各半,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HE染色后用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1.2 实验设计 将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游离移植实验组和带蒂移植实验组,每组各3O只。两实验组每只均做自身对照,以左侧背阔肌转移至头部缺损区为实验侧,右侧背阔肌为对照侧。3组均于术后2、4、8、12、16、24周随机取材,每邸只。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人完成。

1.3手术过程 以1%戊巴比妥钠2.5ml/kg于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手术。游离移植组:于双侧腋后缘触及肩胛下动脉搏动后,于搏动点处向上约15°以亚甲蓝画-225px斜行切口线,沿切口线切开皮肤至背阔肌上层。于筋膜下钝性剥离,充分显露双侧背阔肌后,以右侧背阔肌中轴线为中线,距背阔肌起端50px处切取大小87.5px×62.5px肌肉,作为手术阴性对照侧(图1),测量体积、厚度,称量湿重。于左侧背阔肌同样位置用3-0丝线标记同样大小肌肉后,用手指将背阔肌钝性剥离,切断起止肌点,形成岛状肌瓣,再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胸背动脉血管神经蒂,血管蒂部置显微外科血管夹模拟游离移植,并切除50px胸背神经。头顶部形成87.5px×62.5px大小创面,血管夹阻断肌瓣血运4h后,将背阔肌瓣腋后移位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头顶部,令标记的肌肉恰好覆盖创面,将肌瓣与创面周围组织充分固定后,表面植皮覆盖。带蒂移植组:对血管神经蒂不做精细解剖,不阻断血运,其余手术方法同前(图2~4)。所有实验动物对手术耐受良好。

1.4 取材 各组分别于术后2、4、8、121620周再次麻醉动物,于手术显微镜下将头顶部皮肤及皮下组织与肌肉分离后,完整切取丝线标记的肌肉,迅速测量体积、称量湿重后,于中央切取12.5px×2,0组织块,1O%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肌瓣组织采取垂直于肌纤维长轴的纵切方式,切片厚度5um。

1.5 分析方法 取材时大体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液体容积法测量容积、电子天平称量湿重;组织学观察:HE染色后使用Image Pro Plus6.0测量肌瓣厚度,随机选取5个视野低倍镜下进行肌纤维计数,分析肌瓣内各种组织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ukey-Kramer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体形态观察 造模期间,实验组术后兔头顶部略显臃肿,第2周皮片均成活良好,至术后20周,兔头顶部臃肿逐渐消失,形态良好,取材时发现肌瓣面积变化不大,厚度逐渐变薄。

2.2 厚度测量结果 结果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氪两移植组的实验侧与对照组肌瓣厚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游离移植与带蒂移植均对背阔肌厚度造成显著的影响。同时对两移植组阴性对照侧与实验侧的肌瓣厚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从实验侧背阔肌厚度变化的时间看,游离移植组肌瓣厚度于术后4周内明显下降了36.57%,至术后第12周厚度下降为术前的38.86%,达最低水平,16~20周厚度略有增加,第20周厚度达术前的41.57%。带蒂移植组背阔肌厚度于术后逐渐下降,术后第⒗周后略有增加,第24周厚度减少为术前的53.37%(表1)。这表明两种移植方式对背阔肌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湿重测量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侧)相比湿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游离移植与带蒂移植背阔肌瓣均会对其重量造成显著影响。将两移植组阴性对照侧与实验侧差值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移植方式对背阔肌重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游离移植组湿重呈进行性下降,术后第24周湿重减少为术前的39.40%。带蒂移植组术后湿重同样呈进行性下降,术后第20周下降为原背阔肌重48.77%。

2.4 肌纤维计数结果 方差分析对照组(侧)与各组实验侧相比肌纤维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游离移植与带蒂移植背阔肌瓣均对其肌纤维数量有显著影响。将两移植组阴性对照侧与实验侧差值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移植方式对背阔肌肌纤维数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移植组术后第2~8周背阔肌细胞数量下降最显著,与对照侧相比第8周下降了,术后第以周减少为术前的31.85%。带蒂移植组肌纤维数量术后也呈进行性下降,术后第20周下降为原来的45.73%(表2)。

2.5 组织染色结果 背阔肌横截面HE染色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第2周游离移植组和带蒂移植组的肌束间距增大,大小不等的肌束彼此分离,血管周围的肌束间距增大明显,并有少量结缔组织增生,其中游离移植肌束间距改变较明显(图5);两组均有个别肌纤维发生萎缩,萎缩肌纤维横径略有减小,两组肌纤维变化无明显区别。术后4~8周,两移植组肌纤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肿胀与萎缩的肌纤维并存,肿胀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成倍大于正常的肌纤维,而萎缩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则成倍小于正常肌纤维;肌细胞核从胞浆的周边向中央聚集,肿胀肌细胞胞浆中央淡染或缺失(图6);肌束内肌纤维发生灶性凋亡,血管周围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细胞堆积(图7);其中游离移植组肌纤维萎缩状况较带蒂移植组严重。术后8~20周,游离移植组肌纤维之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增生,剩余肌纤维被逐渐增多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为单个肌细胞,肌束最终消失(图8),带蒂移植组胶原结缔组织增生相对较少。

3 讨论

背阔肌瓣是身体上可供游离移植或带蒂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肌瓣之一,常被用于修复头皮皮肤缺损[1]、乳房再造[2]等。李天锡等[3]研究发现,家兔背阔肌与人的背阔肌极其相似,血供类型均为V型。经过预实验,我们证实兔背阔肌长度足以覆盖头顶大面积缺损,且头顶部不易被兔搔抓,这是我们选择兔作为实验动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研究神经切断后骨骼肌的变化常以大鼠作为动物模型,而大鼠骨骼肌在失神经后5~7d就开始迅速萎缩[4],3~4个月肌肉体积就减小为原来的5%~20%[4-6],并且会发生肌纤维坏死的现象[7],这与临床真实情况不尽相符。本实验以兔为实验动物,建立背阔肌转移修复头顶部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肌瓣转移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兔背阔肌带蒂移植后呈进行性萎缩,第12周其厚度、湿重基本保持为术前的45%~55%。对此,我们认为以兔作为模型研究肌瓣转移后肌肉萎缩的变化规律,在时间跨度、萎缩程度上更接近临床真实水平。

本实验结果表明,游离移植背阔肌后肌肉萎缩比带蒂移植组更加严重,肌细胞数量减少更多,纤维化程度也更加严重,这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不可分,同时与两组肌肉萎缩机制的不同有很大关系。模拟游离移植组中,胸背神经予以切断,造成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萎缩,而带蒂移植组中血管神经蒂未予解剖分离,是具有神经支配的带蒂肌瓣,其肌瓣萎缩为废用性萎缩。背阔肌瓣萎缩过程中,肌纤维数量最终减少为原来的30%~50%,但热hley等[8]研究发现兔胫骨前肌失神经萎缩后,肌细胞数量并无改变。由于I型肌纤维主要作用是维持姿势,Ⅱ型肌纤维则表现为高强度对抗及力量的输出。兔四肢非常灵活,其胫骨前肌要不断地进行力量的输出及维持身体姿势,因此,兔胫骨前肌失神经萎缩后肌细胞数量并无改变,且保持一定的收缩强度。而本实验将兔背阔肌转移至头顶部,使背阔肌仅有维持姿势的作用而不再进行高强度对抗及力量的输出,所以减少的肌纤维有可能是凋亡的Ⅱ型肌纤维,有待实验进一步证实。Uezumi等[9]研究表明,在肌肉萎缩过程中,堆积的胶原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均由骨骼肌中的固有间质前体细胞——PDGFRα十细胞诱导生成。而诱发肝脏组织纤维化的细胞也是一种间充质细胞-肝星状细胞,这种细胞存在于血管/血窦周围[101,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骨骼肌血管周围也是最早出现纤维化、脂肪细胞堆积的地方,因此,我们猜想PDGFα+细胞是否也存在于血管周围,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带蒂移植组相比,游离移植背阔肌后肌肉萎缩更加严重,肌细胞数量减少更多,纤维化程度也更加严重,这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不可分。此外,N⒒rosh(1993年)等报道游离肌皮瓣在常温下保存2h全部成活,保存4h部分成活,到6h则全部坏死。本实验中模拟游离移植选择阻断肌瓣血运4h,较接近临床真实情况,且不会出现肌瓣坏死。

综上所述,建立兔背阔肌修复头部缺损模型并观察肌瓣术后萎缩退化,能够更好地反映临床真实情况,为临床背阔肌移植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提供实验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汪洪源,王明刚,杜晓扬.改进的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巨大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J].安徽医学,2010,(02):1432-1434.

Bonomi S,Salval A,Sorbi F.To sever or not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in latissimus dorsi flap breast reconstruction[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2,(02):367e-368e.

李天锡,刘振娅,马焕英.家兔背阔肌、后斜方肌、股薄肌和小腿三头肌微细血管构筑材料初探之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02):68-74.

Becker MH,Lassner F,Dagtekin FZ.Morphometric changes in free neurovascular latissimus dorsi flaps:an experimental study[J].Microsurgery,1995,(12):786-792.

Riley DA,Bain JLM,Romatowski JG.Skeletal muscle fiber athrophy altered thin filament density changes slow fiber force and shortening veloc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2005.C360-C365.

Cebasek V,KubínováL,Janácek J.Adaption of muscle fiber types and capillary network to acute denervation and shortlasting reinnervation[J].Cell and Tissue Research,2007,(02):279-289.

Lu DX,Huang SK,Carlson BM.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long-term denervated rat skeletal muscle[J].Anatomical Record,1997,(03):355.

Ashley Z,Sutherland H,Lanmüller H.Athophy,but not necrosis,in rabbit skeletal muscle denervated for periods up to one year[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2007.C440-C451.

Uezumi A,Ito T,Morikawa D.Fibrosis and adipogenesis originate from a common mesenchymal progenitor in skeletal muscle[J].Journal of Cell Science,2011,(Pt 21):3654-3664.

Friedman SL.Molecular regulation of hepatic fibrosis,an integrated cellular response to tissue injury[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0,(04):2247-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