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改良菱形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6-05     浏览次数:171次

文章摘要:认为采取改良菱形皮瓣对修复一定范围内的创面是一种简单易行方法,所修复创面的皮肤颜色和质地基本与周边皮肤色泽一样。供瓣区术后疤痕不明显,不需要植皮。

  作者:蔡林碧珍,郑健生,郑庆亦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75医院烧伤整形科,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目的 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观察。 方法 采用改良菱形皮瓣对58例圆形或椭圆形的创面进行修复,利用创面邻近处的皮肤,采用旋转和推进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覆盖创面。 结果 58例均得到一期修复,所修复创面的皮肤颜色和质地基本与周边皮肤色泽一样。供瓣区术后疤痕不明显,不需要植皮。 结论 认为采取改良菱形皮瓣对修复一定范围内的创面是一种简单易行方法。

  【关键词】 创面;修复;皮瓣

  中图分类号: R6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271X(2009)04035202

  对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缺损创面,以往多采用直接缝合或局部旋转皮瓣 + 植皮术等,常影响外观及功能。2000年6月~2008年12月,我们应用DuFourmente1[1]改良菱形皮瓣修复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缺损创面58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9~58岁。切除后创面位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疤痕38例,慢性溃疡(包括褥疮)10例,皮肤缺损8例,色素痣2例,继发创面均为圆形或椭圆形,最小面积3.0 cm×2.0 cm,最大面积12.0 cm×10.0 cm。手术切除疤痕或扩创后,用改良菱形皮瓣转移覆盖切除后的创面,手术Ⅰ期完成,切口愈合良好,均无牵拉移等情况。

  1.2 方法 根据创面部位及大小,参照DuFourmentel皮瓣设计拟转移的皮瓣 [1](图1~3)。ABCD于切除后创面缘定,延长BD和CD两线得到一个交角,DE为此交角的角平分线,DE的长度等于AB,然后作EF线,EF的长度等于AD,∠DEF的大小根据皮肤的弹性和松动性进行不同设计,一般设计∠DEF为60°。改良菱形皮瓣设计形成后,切除疤痕或扩创,并沿菱形皮瓣设计线DEF,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深达皮下深筋膜层,潜行剥离皮下组织,掀起皮瓣瓣部,向缺损区旋转推进,BD点缝合,AE点缝合, D’F点相对合缝合,闭和缺损区。皮瓣旋转后C处常会形成一个猫耳,可在闭合后给予适当的修剪。

  作者简介:蔡林碧珍(1965),女, 福建漳州人,大专, 主治医师, 从事烧伤整形的临床救治工作。

  图1 图2 图3

  2 结 果

  58例均达到一期修复,供瓣区术后疤痕不明显,不需要植皮,而且旋转皮瓣“猫耳”不明显。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证 较大的慢性深度溃疡、疤痕或黑色素痣影响功能或容貌,切除后创面常不能直接缝合或勉强缝合后会导致局部移位变形,需要用皮瓣修复。

  3.2 手术特点 改良菱形皮瓣是对经典菱形皮瓣即Limberg皮瓣的改进,由DuFourmentel于1972年首先报告[2]。DuFourmentel皮瓣与Limberg皮瓣都是利用与组织缺损短轴垂直方向上松弛的周边皮肤来闭合缺损,由于DuFourmentel皮瓣较Limberg皮瓣旋转的角度小,而且皮瓣角度的大小可以根据创面邻近局部皮肤的弹性和松动性而相应变化[3],故在实际工作中有更多应用。作者认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减少术后继发畸形的发生,而且修复后的皮肤血运、弹性、质地均佳。

  3.3 手术注意事项 皮瓣应带有一定厚度的脂肪组织,以保证皮瓣的血运,并有利于术后皮肤的颜色、质地和弹性与周围皮肤一致。闭合眼睑及口周创面时勿游离睑缘及唇侧皮肤,以免出现眼睑或口唇外翻。皮瓣设计及缝合时尽量沿皮纹方向走行,消除跨关节、跨区的直线疤痕[4]。创口需要无张力缝合,因此设计时应适当增大皮瓣的切取范围。

  【参考文献】

  [1] 邢 新. 皮瓣移植实例彩色图谱[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22.

  [2] Lister GD, Gibson T. Closure of rhomboid skin defects: the flaps of Limberg and DuFourmentel[J]. Br Plast Surg, 1972, 25(3):300-302.

  [3] 徐 斌,蔡景龙.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2):91-93.

  [4] 李军辉, 邢 新,欧阳天祥,等.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16(5):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