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烧伤并发肾小球疾病11例

发表时间:2011-11-21     浏览次数:201次

文章摘要:烧伤合并肾炎者,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及时治疗,通常效果较好。对于肾病综合征,只要烧伤创面无严重感染等禁忌,应及早给予足量激素治疗,方能有效缓解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

  作者:程莉,吴述洪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关键词】 烧伤;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烧伤患者,特别是中重度烧伤患者的病情迁延、治疗过程漫长,治疗期间并发肾小球疾病并非罕见[1],且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现将本院11例烧伤患者并发肾小球疾病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2~50岁,平均32岁。烧伤原因分别为火焰(5例)、开水、油漆、铁水、染料、煤气、水泥热料等。烧伤总面积35%~95%,平均54.2%,最重的达95%。Ⅲ度面积10%~82%,平均33.6%。全部患者创面、导管和(或)血标本细菌培养均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次,铜绿假单胞菌4例次,大肠埃希菌2例次,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各1例次。使用血浆11例次,平均6 330 ml/例。经切削痂、植皮等手术11例次;使用液氮保存异体皮8例、同基因新鲜异体皮1例。确诊距受伤时间:36~202 d,皆因在烧伤住院或因整形重新入院期间、或出院后因水肿等原因来院检查时确诊为肾病综合征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均排除过敏性紫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2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和蛋白尿、血尿,1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表现顽固性高血压。11例中8例患者行肾活检术,病理类型均为IgA肾病,Lee氏分级2~5级,免疫组化均以IgA沉积为主。11例中有10例有高血压;2例确诊时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与结果

  7例肾病综合征中6例肾功能正常,给予足量泼尼松以及抗凝、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后,患者尿蛋白均转阴,血浆白蛋白上升,随访半年,病情稳定;有1例确诊时肾功能不全,处于CKD3期,肾活检提示IgA肾病,Lee氏分级5级,未给予激素治疗,按照慢性肾衰一体化治疗原则,给予降压和其他综合治疗,肾功能逐渐恶化,发病3年后肾功能恶化至终末期肾病,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4例慢性肾炎患者中3例血压高,尿蛋白定量1~2 g/24 h,肾功能CKD1~3期,给予洛汀新、中成药肾炎康以及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随访至今病情稳定;另1例尿蛋白定量不足1 g,且随着皮肤慢性溃疡的好转,尿蛋白自行转阴,但尿潜血一直阳性,同时因血压为正常低值,故治疗上仅给予中成药肾炎康,目前该例正在随访中。

  2 讨论

  烧伤后合并肾小球疾病比较少见。其发生原因目前还未发现与致烧伤物质等有关。一般认为,慢性感染是一个明确的诱因[2~3],但本组病例的感染情况与其他烧伤患者相类似,未发现有特殊致病菌。

  本组8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均为IgA肾病,其临床和病理表现与原发性IgA肾病相同[4~5]。烧伤后,因创伤休克、创面渗出感染、坏死组织感染、大量输入异体血浆等因素,血循环中高浓度免疫复合物沉积,存在诱发IgA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见,严重烧伤、输入血浆是易感因素;虽然发病机制不清,但与原发的IgA肾病相仿,倾向于与内在遗传易感性和外因感染有关[6~7]。

  烧伤后合并肾炎虽然少见, 但一旦发病,对患者的恢复、病情转归和预后均有很大的影响。在烧伤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尿常规,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肾小球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因创面渗液、感染等原因,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但在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持续的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应及时行相关检查,以确诊是否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患者测量血压较为困难,但治疗过程中,仍应尽可能监测血压,以便及早发现血压是否有异常。

  烧伤合并肾炎者,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及时治疗,通常效果较好。对于肾病综合征,只要烧伤创面无严重感染等禁忌,应及早给予足量激素治疗,方能有效缓解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丁新国,李晓东,张红梅.烧伤脓毒症并发IgA肾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4):1784-1788.

  [2] 王静,温秀姝,周丽萍,等. 穿透支原体诱发IgA肾病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5):476.

  [3] 庄永泽,邱晓剑,兰小鹏. 慢性前列腺炎诱发大鼠IgA肾病模型血、尿IL6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26-3328.

  [4] 何灵芝,马红珍,张小云.120例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59-60.

  [5] Barratt J, Peebally J.IgA nephropathy[J].J Am Soc Nephrol,2005,16(7):2088-2097.

  [6] 吕继成.家族性IgA肾病-777例中国IgA肾病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1):5-7.

  [7] 丁瑞.PAI1基因4G4G基因型与IgA肾病易感性及临床表现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