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睑缘色素痣切除整形与修复

发表时间:2011-12-26     浏览次数:153次

文章摘要:睑缘色素痣是较常见的美容问题,可以发生在内眦部、外眦部或上下睑中段任何部位,患者不但要求彻底去除,而且美容修复更为重要。

  作者:李健,朱萍,左璐,郭芳芳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4医院激光整形科,贵州 贵阳 550009

  【摘要】目的 探讨睑缘色素痣采用“V”形切口及睑板缝合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85例睑缘色素痣病员根据色素痣所在睑缘的位置及大小设计“V”形切口,将色素痣及累及的睑板、结膜及皮肤组织完整切除,分层缝合睑板及皮肤组织,切除标本做病理检查。结果 85例患者全部获得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色素痣无复发,双眼外形对称,睁闭目功能无异常,无明显瘢痕,睑缘连续,无溢泪、睑外翻或内翻等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为皮内痣70例(占82.4%),混合痣12例(占14.1%),分裂痣3例(占3.5%)。结论 手术切除要注意技巧以维持睑缘的正常外形,睑缘色素痣以皮内痣最多见,“V”形切口及睑板缝合效果可靠。

  【关键词】 眼睑 色素痣 修复

  睑缘色素痣是较常见的美容问题,可以发生在内眦部、外眦部或上下睑中段任何部位,患者不但要求彻底去除,而且美容修复更为重要。我们采用“V”形切口及睑板缝合的手术方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85例,均为我院激光美容整形科门诊患者,男性12例,女性73例;年龄12~67岁,平均36岁。色素痣发生在内外眦部21例,睑缘中段的64例,色素痣横径<5mm的56例,>5mm的29例。

  2 手术方法

  “Ⅴ”形切口及睑板缝合示意图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排除手术禁忌征,近半年至一年来色素痣有无快速生长或破溃,如无特殊异常即可确定门诊手术。常规消毒铺巾,美兰划线,设计色素痣的“V”形切口(如图所示)。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有效后,按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除少许眼轮匝肌,以眼科剪按“V”形剪断睑板组织及相应的睑结膜组织,将色素痣完整切除。7/0美容线缝合睑板组织,通常可采取褥式缝合2~3针,注意线结不要留入结膜囊内,结膜不必缝合。自睑缘起以7/0美容线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尽头如有“猫耳”可做适当延长和修整,缝合切口要尽可能平整。标本送病理检查。

  3 结 果

  本组85例患者全部获得I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色素痣无复发,双眼外形对称,睑缘连续,睁闭目功能无异常,无明显瘢痕,无睑外翻或内翻等并发症,无溢泪或结膜刺激症状等不适。病理检查结果为皮内痣70例(占82.4%),混合痣12例(占14.1%),分裂痣3例(占3.5%)。

  4 讨 论

  睑缘色素痣是影响眼睑美观的常见问题,患者通常具有多年病史,色素痣逐渐生长,可部分阻挡视线,部分患者因担心恶性变前来就诊,通过询问病史,详细检查,绝大多数可以排除恶性变可能,事实上绝大多数为皮内痣,治疗的重点主要是将色素痣完整切除,同时对睑缘进行彻底修复,以恢复眼睑美观。睑缘色素痣通常边缘不规则生长,即可浸润长入皮肤组织,同时也可浸润长入睑结膜组织,术前应翻开睑结膜仔细查看。

  手术设计采取“V”形切口,两端包括全部色素痣组织,“V”形尖端顺势延长,估计缝合后不形成猫耳,一般“V”切口两臂长度应大于开口的长度。术中按照设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对应的轮匝肌一并切开,然后换用眼科剪,拉开眼睑“V”形剪除被色素痣浸润的睑结膜及相应的睑板组织,此时注意皮肤一侧的“V”形和睑结膜一侧的“V”形不必完全对等对应,只要包含了全部色素痣组织即可,通常睑结膜侧切除的“V”形略小一些,由于睑板组织伸展性较小,这样操作对于关闭伤口较为有利。如色素痣色绕泪小点和泪小管,术前应向患者交待清除,如不可避免可一并切除,我们观察上下眼睑泪小管保留一支一般不会形成溢泪。

  关闭伤口采用7/0美容线,首先以褥式缝合法自睑缘远端起逐步对合关闭睑板组织,线结留于近皮肤一侧,由于睑板组织是硬度及张力较大的组织,此步缝合一定要牢靠,使伤口张力完全松解,同时注意睑缘对合整齐。睑结膜不必缝合,以避免线结对睑球结膜的刺激。轮匝肌间断内缝合,然后自睑缘起间断缝合皮肤,睑缘处灰线上下可加一针褥式缝合确保睑缘连续平整,线结应剪短,避免刺激角膜,切口尽头如有臃肿,可采取修整猫耳的方法适当斜行延长切口,修剪部分皮肤组织,使伤口完全对合平整。

  患者术后通常没有或仅有轻微结膜刺激症状,可给予眼膏涂眼,一周即可拆线,完全康复。本术式对于睑缘色素痣最大横径不超过睑缘全长1/4的病例可以适用[1],通常以6mm~7mm为限,横径较宽的色素痣也可以考虑分次切除,术后效果更为可靠。

  【参考文献】

  [1]艾玉峰,柳大烈,主编.美容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