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心肺复苏技术与猝死急救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305次

文章摘要:猝死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趋势.2012年的统计数据是我国48.84例/10万发生心脏性猝死,位居全球之首.其中87.7%发生在院外,没有专业急救人员在现场[1].而猝死急救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在黄金抢救时间内由"第一目击者"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术".高危患者的家属、社区医师、警员、消防员、教师、急救从业人员等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提高猝死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临床资料

1.1猝死的发病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一小时出现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因发病多由心脏原因引起,临床上也称为心脏性猝死[2]。长春急救中心2013年1月1日到4月1日因意识丧失呼叫院前急救服务1 120多例,占呼救总量的21%,急救车到达现场患者死亡进行心肺复苏384例,除颤330例,院外心肺复苏成功11例,占心肺复苏的3.03%,患者突然意识丧失[3]。“第一目击者”不能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反应时间普遍大于黄金急救时间的“4~6 min”,其结果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在2 300多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分析猝死年龄以55~65岁居多,男性较女性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1.2识别猝死:猝死患者80%有心脏病史,也有原发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其中75%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4],少发的病因有心脏破裂、心脏压塞、梗阻性心肌病等。猝死因于突发、不可预测、对患者的损害不可逆转,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际化的城市在公共场所摆放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提供给民众使用。“第一目击者”在发现患者并实施救助的时候,必须准确的识别猝死。长春市经过对32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人不会做心肺复苏 、不认识猝死,20%的人初步能认识猝死,自愿为猝死的患者做心肺复苏,但只有9%的人经过专业机构的初级培训(讲座、模拟练习),能够进行初级生命支持(BLS)[5]。识别猝死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一目击者”目睹患者发生晕厥、抽搐、胸闷等急性症状之后患者意识丧失,口唇颜面紫绀,呼吸、心跳停止,遇此情况不必迟疑,一边大声的呼救一边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如果“第一目击者”发现患者时患者已经倒地没有反应,那么可以用10~15 s的时间进行以下步骤:大声呼叫患者、疼痛刺激患者、观察患者有无呼吸,不必浪费时间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是否有波动,立即实施3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只有准确识别猝死,才可能进行心肺复苏。

1.3猝死急救成功的关键要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近10年来在徒手心肺复苏的标准上做了4次调整,200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发布的基础生命支持包括:A、开发气道,B、人工通气,C、胸外心脏按压,成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比率为2∶15,按压频率80~100次/min,深度3~5 cm。基础生命支持ABC被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多数大众了解和使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基础生命支持ABC,调整成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比率为2∶30,按压频率100次/min,深度4~5 cm。强调现场就地急救、心肺复苏和早除颤,对现场“第一目击者”判断猝死取消脉搏评估,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培训口腔及气道异物的清除操作,当急救人员不愿意或无法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以只做胸外按压,推广高级生命支持。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局部修订《心肺复苏指南》,强调现场心肺复苏按压的重要性,提出“第一目击者”可以简单判断胸外按压的位置,“按压、按压、再按压,用力按、快速按”。

美国心脏病协会2010《心肺复苏指南》正式发布时明确基础生命支持ABC修改为CAB,发现患者猝死立即心脏按压30次,建立人工循环之后开放气道、人工通气[6]。2005心肺复苏指南之前的通气与按压之比修改为按压与通气之比30∶2,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深度至少5 cm,与之前相比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现场心肺复苏更强调“第一目击者”发现猝死患者要立即心脏按压,突出“用力按、快速按”的重要性,目前国内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为8~12 min到达急救现场,与心肺复苏黄金急救时间4~6 min有一定的差距,猝死急救成功的关键在“第一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

2猝死的急救环节

2.1环节排布[7]:“第一目击者”发现猝死患者,环节1,呼救更多的人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呼救。环节2,立即实施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环节3,坚持不间断心脏按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现场接替继续心肺复苏。

2.2急救体系(EMSS)的服务流程:目前急救体系(EMSS)的服务流程有六大步骤,即发现伤患、呼叫急救服务、派遣急救车辆、现场处置伤患、运送途中照顾检视伤患病情、送往医院专业救治。2010《心肺复苏指南》提到的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延伸到5个,A尽早拨打急救电话,B尽早胸外心脏按压,C尽早电除颤,D尽早专业急救人员到现场,E尽早高级生命支持(新增加)。2010心肺复苏指南首次推荐由急救调度员评估患者猝死可以发布心肺复苏指令,建议呼救人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也称之为“电话生命支持”。上述无论是急救服务体系的六个环节、心肺复苏的生命链和急救调度员发布心肺复苏指令其目标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争取尽早为猝死的患者实施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有效提高猝死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3“第一目击者”的培训

3.1“第一目击者”的概念:“第一目击者”是第一个发现伤患的人。按照我国的现行法律相关条款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第一目击者”对伤患有实施现场急救的责任和义务[8]。了解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高危患者的家属、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消防员、警员、教师等都可能是“第一目击者”。这些群体都是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的对象,培训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保证和《心肺复苏指南》一致,高危患者的家属在社区接受强化培训,其他的人员应参加由红十字会或急救中心组织的培训班,并参加考核结业。

3.2培训课时安排:培训的课时可定位4~6 h,方法着重于实践操作,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实现:A、理论授课40 min,理论测试20 min;B、教师带领分组训练2 h;C、每人单独操作10 min;D、每人实践操作考核10 min;E、3~5名优秀学员表演30 min;红十字会或急救中心应定期、常态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课程班。

4小结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心肺复苏还局限在医院里,近30年,尤其是从颁布2000《心肺复苏指南》以来,心肺复苏已在发达国家普及,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目前,国内三线以上城市居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平均接近20%,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约为3%~5%,美国的西雅图市民众心肺复苏普及率达到60%,而心肺复苏的急救成功率也因此达到12%。生命高于一切。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全社会对生命的珍视程度愈加增强。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标志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心肺复苏的典范。每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能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这是一项能在危急关头将处在死亡线上的患者拉回来的实用技能,每个拥有爱心的人学习心肺复苏技术都能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生命的奇迹。

4参考文献

[1]张开滋.猝死诊断防治学[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78.

[2]沈洪.实用心肺复苏指南[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4.

[3]葛小敏 孙建华 孙艳萍,等.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28):6176.

[4]徐之斌,陈亚想.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256.

[5]黄诚,丘佩青,梁建新,等.急诊科心肺复苏147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2):2330.

[6]杜乃东.心脏骤停心肺复苏6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学教育,2011,(2):24.

[7]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

[8]宋文虎.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136.

[收稿日期:2013-04-16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