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急诊冠脉支架术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367次

文章摘要:冠脉支架术已作为冠心病AMT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AMI后心脏局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心肌复极不均匀,变异性增大,这种变异性是心肌缺血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与Q—T间期延长有关,其中Q-Td和Q-Tcd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

作者                 单位

杨鸿羽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胡  洋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姜  蓓    佳木斯市医保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张  英    佳木斯市医保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它反映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不均一性,而非同步复极是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可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有学者认为Q—Td与冠脉支架术有关。本文总结了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冠脉支架术(PCI)治疗后QTd以及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冠脉支架术对Q—Td和Q—Tcd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PCI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35~68岁。对照组40例为急性心梗病人,急诊静脉溶栓未通(后经冠脉造影证实) 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9岁。71例病人均是我院近两年收治CCU确诊AMI的住院病人。除外心房颤动或扑动,室内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及服用影响心室复极药物者。

1.2 方法

所有病人首次就诊时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测。PCI术后及溶栓后病人2h内每半小时复查常规心电图,右室及正后壁梗塞者加做相应导联。PCI术前给阿司匹林300mg,氯比格雷600mg负荷或服用阿司匹林100mg, 氯比格雷75mg,日一次,超过一周以上,不用负荷量。对照组给阿司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尿激酶150万单位静点(30min内静点完毕)。测量Q-T间期是选QRS—T波清晰,T波振幅高大者,自Q波(无Q波者则R波)起点测至T波终点。除外T波或 T、U分界不清的导联,心动周期(R-R)与Q-T测自同一导联。每例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各导联R-R间期和Q-T间期取相邻三个波形的均值,分别测出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R-R,最长Q-Tc为Q-Tcmax,最小Q-Tc为Q-Tcmin,Q-Td=Q-Tcmax—Q-Tcmin。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以x±s表示,各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7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再通标准判定,再通组31例。非再通组40例(见表1)。再通组术后Q-Tcmax,Q-Td和Q-Tcd比术前有显著差异,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而非再通组用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表1 AMI病人与对照组Q-T间期各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冠脉支架术已作为冠心病AMT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AMI后心脏局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心肌复极不均匀,变异性增大,这种变异性是心肌缺血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与Q—T间期延长有关,其中Q-Td和Q-Tcd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本研究中AMI病人Q-Td和Q-Tcd均明显延长,这表明Q-Td和Q-Tcd延长与AMI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果表明,冠脉支架后Q-Td和Q-Tcd显著缩短,心肌之间电活动趋于同步,电稳定性增加。而非再通组则无这种改变。可以认为Q-Td和Q-Tcd改变与冠脉支架密不可分,应用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评价冠心病、AMI的危险程度。因此AMI后,应早期行冠脉支架术,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