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麝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6-30     浏览次数:298次

文章摘要: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其后果导致收缩压和脉压增大,舒张压降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血管病死率增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和脉压增大相关[1 -4]。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服用廖香保心丸有保护血管、抗动脉硬化的作用[5],然而尚缺乏长期服用该药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影响的临床资料。本试验给予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并口服雳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并检测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心脏一脚躁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 CAVI)和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 观察长期服用察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其后果导致收缩压和脉压增大,舒张压降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血管病死率增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和脉压增大相关[1 -4]。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服用廖香保心丸有保护血管、抗动脉硬化的作用[5],然而尚缺乏长期服用该药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影响的临床资料。本试验给予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并口服雳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并检测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心脏一脚躁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 CAVI)和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 观察长期服用察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2纳人及排除标准纳人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 1-3级高血压病患者。排除标准: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劳力型心绞痛 (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分级N级)、肝肾功能异常,以及既往有康香保心丸过敏史者。

3一般资料收集

2008年5月-2010年6月厦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 1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44一84岁,平均(66. 0士8.1)岁。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表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欧洲高血压学!`/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H/ESC ) 2007年高血压指南一7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加服睿香保心丸(由康香、苏合香脂、肉桂、冰片、蟾酥、牛黄和人参组成,22. 5 mg仇,上海和黄药业提供,批号:6080323,6100323),每次2丸,每天 3次,治疗至少6个月。

5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在人组时均由专人进行病史采集、查体及化验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 ,6个月时检测CAVI,同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RP。

5. 1 CAVI的测定由日本东京福田电子公司生产的VaSera CAVI-1000完成。患者取仰卧位,将用于血压测定的袖套分别包绕于两侧上臂的肘上部和下肢跺上部。测压袖套被连接于用于测定容积脉搏波的容积描记传感器和用于测定血压的示波压力传感器。心音图的感音电极固定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心电图电极接于两侧腕部。所有肢体均以软垫支撑以避免肢体肌肉收缩引起检测误差。上述连接安置完成后,按要求录人患者的基本数据(如身高、体重和出生年月等)和测定部位的距离后即可进行检查。根据连续测定的心电图(ECG)、心音图(PCG)以及服动脉、踩部动脉脉搏波形得到的血管僵硬系数计算CAVI o CAVI二 In(Ps/Pd) x2pPWVz/DP。其中Ps为收缩期血压, Pd为舒张期血压,PVW2为主动脉瓣至跺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为脉压,P为血液密度[8]。In是以自然对数e为底的对数。本研究以右侧CAVI作为分析指标。

5. 2血清CRP的测定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由美国B i o-Rad公司生产的550型酶标仪测定,试剂盒由美国DSL公司提供,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6.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统计一软件进所有数据以X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AVI及血清CRP比较(表2):全部患者观察到实验结束,研究终止时间为2011年,月31日。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血清CRP明显降低(P <0.05),而CAVI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试验组血清CRP 和CAV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CAVI和血清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治疗3个月时血清CRP及治疗6个月时血清CRP和CAV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讨论 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范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9]。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临床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病理基础,其引起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晚期肾病及闭塞性下肢动脉疾病等恶性后果[10]。而血管病变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到动脉壁出现肉眼可见的脂质条纹,在体内炎性因子的复杂作用下脂质条纹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斑块,最后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斑块破裂或脱落导致血管腔完全闭塞引起上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大约需要十几年至数十年的时间,而早期的血管功能改变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等方面[9]. CAVI是一项新的诊断动脉硬化的参数,可以反映主动脉、股动脉至躁动脉的整体僵硬度,其计算主要由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 locity , PWV)推导而来,但与PWV相比,CAVI不依赖血压变化[11]。

本研究发现察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 血压患者CAVI有明显改善作用,用药6个月后CAVI 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香保心丸有显著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CRP是反映炎症反应存在及活动的重要指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子[12,13],甚至是心血管病的直接原因。CRP增加内皮素的释放及上调豁附分子和趋化因子,抑制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减少NO合成从而影响血管的舒张性,同时还直接参与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过程而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4]麝香保心丸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组分有关。廖香保心丸由康香、苏合香脂、肉桂、冰片、蟾酥、牛黄和人参组成。人参具有降低血脂、减少自由基、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人参皂昔1和人参皂普3则有拮抗血栓素A2、促进血管壁前列环素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最终达到抗炎作用。蟾酥也有抗炎、强心、减慢心率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浸润而发挥作用。本研究表明,赓香保心丸可以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RP浓度,提示康香保心丸可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r香保心丸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RP和CAVI,改善动脉僵硬度。

参考文献

[1] 周莹,吉爱国,宋淑亮. 蟾酥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9(03)


[2] 赵文莉,张立实,李宁. 人参皂甙的药理及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03)


[3] 周晓芳. 2007年ESH/ESC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03)


[4] 乔莉,段文娟,姚遥,陈欢,刘涛,裴月湖. 蟾酥中强心甾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7(10)


[5] 王宏宇,胡大一,马志敏,冯存民,张杰,邓素,张瑞爽,李运田,刘文玲,赵明中,许玉韵.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02)


[6] 罗心平,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 麝香保心丸的基础与临床[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09)


[7] 苏永华,牛欣. 蟾酥制剂的药效作用研究评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2)


[8] Blacher J,Staessen JA,Girerd X,et al.Pulse pressure not mean pressure determines cardiovascular risk in older hypertensive patient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2000


[9] Franklin SS,Khan SA,Wong ND,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 1999


[10] Libby P,Ridker P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risk assess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 2004


[11]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