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发表时间:2009-05-23     浏览次数:326次

文章摘要:

作者:胡恩海,苏安庭,臧梅香
【关键词】  中浆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病),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自觉症状重、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建阳眼科医院自2001年1月~2003年10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浆病按金炎介绍的诊断标准共58例(62眼),男40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年,单眼54例,双眼4例,复发6例,初发52例。

    1.2  治疗方法(分期论治)

    1.2.1  水肿期  此期黄斑区高度水肿,黄斑周围有圆形反光轮,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神经上皮下荧光渗漏。中医多证见舌红、脉数、小便不利,神疲纳差,夜寐不佳。采用健脾清热利湿法,方用参苓白术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陈皮、甘草)。西医用复方芦丁、维脑路通、维生素B1及维生素C。

    1.2.2  渗出期  以黄斑区黄白色点状渗出为主,中心凹反光不明显,发病多在15天~1个月,之后,中医多证有瘀点、脉见涩象。采用疏肝活血化瘀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归尾、川芎、丹皮、制香附、柴胡、茺蔚子、郁金广)。西医用复方芦丁、维脑路通、维生素B1及维生素C、肌苷、安妥碘肌注。

    1.2.3  恢复期  疾病后期,视网膜黄斑区水肿消退,渗出大多吸收,黄斑区主要表现为色素紊乱,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见黄斑区透见荧光。中医多证见纳差、神疲、腰酸、遗精,夜寐不佳。舌淡苔白,脉细无力。采用滋肾固精明目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茯苓、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龙骨、牡蛎、紫贝齿、柏子仁)。西医用扩血管、营养神经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达到5.0或恢复至发病前水平,黄斑区水肿消退反光晕消失,渗出吸收,中心凹反光正常。眼底荧光照影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渗漏消失。显效:视力提高四行以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黄斑区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渗出物部分吸收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或弥散。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程度和范围均减轻。有效:自觉症状和眼底病减轻,视力提高两行以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程度和范围未见明显改变。无效:末达到上述标准者。

    1.4  治疗结果  本组62眼中治愈48眼,治愈率77.4%;显效10只眼,显效率占16.1%,有效3眼;有效率占4.8%;无效1眼,无效率占1.6%。疗程最短时间为20天,最长为96天,平均为56天。治疗后2~3年随访,治疗62眼中有2例复发。

    2  讨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比较常见的眼底病,多发生于20~45岁健康成年人,虽有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影响视力明显,且因原因不明,治疗缺乏特效方药,鉴于条件,激光光凝仅能在大医院使用,故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值得推广。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本病原发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失调,液体进入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形成色素上皮和(或)视网膜局限浆液性脱离,所以出现黄斑水肿。同时,水肿的发生也与供应黄斑区的睫状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扩张,造成周围的积滞状态有关。所以西医用复方芦丁、维脑路通等血管扩张药。同时考虑到黄斑区是圆锥细胞集中之处,又用ATP、肌苷、维生素等营养剂。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视瞻昏渺”范畴,多认为劳倦内伤,脏腑失调,脉络瘀结所致。所以在水肿期,采用健脾利湿法,水肿消退而见渗出,又与局部积滞有关,而活血化瘀。晚期则以久病必虚为依据而地黄汤补益肝肾,故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消除视网膜水肿,改善黄斑区循环,促进病理产物吸收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