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昏迷患者36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190次

文章摘要:  目的:观察脑出血的抢救性治疗(微创术)的效果。方法:在颅脑CT定位下3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采用YL-1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结果: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微创组优于对照组,微创组死亡率少于对照组。结论: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死亡率高,颅脑微创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适合在二级医院开展。

  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病,发病率高,而且预后差,对望江县医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伴昏迷共36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抢救性地应用颅脑微创术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患者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20~78岁,平均57岁。有高血压病史者58例,有糖尿病病史者38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微创组和对照组。1.2 治疗方法:发病24h后在脱水降颅压的基础上采用YL-1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治疗。利用颅脑CT准确定位穿刺点和插入深度,在CT上确定血肿最大层面和血肿最大层面距前额的距离,两线相交处既为穿刺点。穿刺点的选择原则是避开大血管和重要功能区。血肿量的计算:血肿量(ml)=长径(cm)×宽径(cm)×血肿层面数(cm)×π/6。1.3 疗效评定:根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通过)进行效果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1]。1.4 统计学方法:微创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数据分析,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视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和疗效比较分别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出血伴昏迷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3]。内科治疗主要包括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钙离子拮抗剂及氧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脑细胞。而外科治疗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创伤大。外科治疗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术式,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由贾宝祥教授于1994年研制完成,他成功设计并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针钻一体,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固定,而且手术时间短、费用低,适合二级以上推广使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创伤小,能够迅速解除高颅内压,使神经受压时间和程度减少,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4-5]。笔者应用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36例,微创组死亡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笔者认为:①脑出血伴昏迷是神经科死亡率极高的一种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抢救性措施,能迅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组织的压迫[6-7]。②早期进行血肿清除术能够使脑细胞恢复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出现瞳孔散大等脑疝形成体征,应及早为手术创造条件,例如控制血压、血糖,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及早区分是中枢性还是感染性。 ③脑出血伴昏迷死亡率极高,一方面是疾病本身发展的结果,另外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适应证中寻找更多的机会,提高颅脑微创的成功率,减少医疗风险。

4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余晓春,吴 琼.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的弦距定位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1):68.

[3] 孙书勤,孙力民,丛大伟,等.立体定向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内囊区血肿82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6):373.

[4] 康 宁,李艳琴.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疗效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4):313.

[5] 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89.

[6] 刘策刚,陶 进,许安定.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0):1029.

[7] DaiGZ,ChenRX,WeiHC.Effectofdahuangzhechongpil1oncontentofaminoacidsinhippocampaltissueofischemiccer ebralhemorrhagicrats[J].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6,26(6):538.

[收稿日期:2013-11-07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