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依达拉奉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137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后随访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缺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早期改善梗死区血供,提高脑灌注压,对ACI的治疗起关键性作用。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参附注射液作为传统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参附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2012年3月~2013年2月笔者对6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发现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60例患者,起病时间均在6~72 h,首次发病或有卒中史而无后遗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5岁,脑梗死38例(其中大面积梗死8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CT或MRI检查诊断并排除其他出血性病灶,入院前未经其他内科治疗。

1.2 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 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2次/d,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2]: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照SSS评分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按照 Barthel指数表达。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2周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照SSS评分标准。

3 讨论

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多样。如内皮素、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相关炎性因子均与血管内血栓的形成过程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脑梗死所造成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血管梗塞后,半暗带区内产生再灌注性损伤,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内流、酸中毒、氧自由基过度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神经细胞损伤;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抢救缺血半暗带,采取脑保护措施,减轻再灌注损伤。

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MCI-186),作为一种有效的脑保护剂,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近年来发现参附注射液能够抑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 .从而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3]。本试验结果表明,依达拉奉联合参附注射液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早使用对脑神经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 年)[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

[3] 罗学科.参附注射液药理作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 6(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