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脑CTA成像效果的评价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122次

文章摘要:目的:对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脑CTA造影成像效果的评价。 方法: 分析62例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62例中61例成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扫描成功率达98.4%。1例成像差,经补救后达到诊断要求。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结合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软件,与目测颈动脉造影剂充盈时相相结合这种方式,进行脑CTA扫描,再配置数据后处理工作站,即可获得良好的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使用。

在临床中怀疑脑血管瘤或脑血管畸形的患者中,以往常需要用DSA血管造影检查来确诊,虽然它是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传统金标准。但是DSA检查危险性高,风险较大。约有1%的并发症和0.5%的神经功能损害出现[1]。多层螺旋CT特别是64排螺旋CT出现后,利用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软件与目测颈动脉造影剂充盈时相,结合手动触发扫描,进行脑CTA造影,并对其容积数据处理后,成像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对手动触发扫描造影方法作初步探讨,以期总结一些经验达到提高脑CTA图像质量为目的,为诊断脑动脉畸形及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使脑CTA检查成为DSA脑血管造影检查之外的另一种较为可靠、安全及快速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病者均为我科室20126~201210月间所检查过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10~85岁,平均5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以及脑肿瘤病术后复查者。

1.2机器设备:使用日本东芝Aqulion64CT扫描仪,SureStart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软件,HPXW6600后处理工作站以及Vitrea2图像后处理软件,美国MRDRADSTELLANTT/TM双管高压注射器。

1.3检查前准备:患者需要摘除头部、颈部饰物及活动假牙,不能合作者预先镇静好。配备造影剂:碘海醇非离子型造影剂(规格50 ml17.5 g)0.9%生理盐水及18 G套管针。

1.4操作方法及条件: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SureStartTM软件扫描系统,结合手动(manal)触发式扫描方式。患者仰卧于扫描床,并把患者头部以标准体位固定于头托内。先行平扫,范围从C4至颅顶,在其间选择一层清晰、无高密度钙化斑或其他伪影的颈部断面作为触发参考面。窗宽230~250、窗位70~90;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0.625 mm,无间距容积扫描,机架每转时间:0.5 s,螺距0.64, D-FOV230~250;造影剂量按2 ml/kg计算,预留针头于右手肘前静脉上,4 ml/s先行注射生理盐水20 ml,以确认针管畅通无阻,然后以同样速度注射造影剂。目测参考层面双侧颈动脉内有否高密度影充填,当造影剂浓度略有浓聚时,即刻手动(点击next scan)触发曝光扫描。完成上述范围扫描后,将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以层厚0.5 mm,层距0.3 mm进行图像重建处理,然后把MIPVR图像再上传PACS系统,最后由CT室有经验两位医生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及评价。

1.5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甲级图像:颅内动脉显示清晰,MIPVR图像血管分支达到5级,其伴行静脉在MIP时不明显,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乙级图像:动脉显示清晰,MIPVR图像血管分支达到4级或以上,伴行静脉在MIP时稍明显,但不影响诊断;丙级图像:动脉分支仅显示至2~3级或动脉显示模糊,伴行静脉均显影,影响诊断。

 

2结果

62例患者中达甲级图像标准43例,乙级图像18例,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甲级及乙级图像共61例,占总数的98.4%;丙级图像1例,约占总数的1.6%1例丙级图像其后经补救后达到诊断要求)。6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9例,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4例,颈内与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3例,其中最小一个动脉瘤直径约2 mm;脑动脉血管缺如或变异1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3例;脑血管狭窄或边缘毛糙纤细11例;其余29例脑血管未见异常。见图1~2

1MIP图:前交通动脉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

2VR图: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与上图同一病例)

3讨论

64排螺旋CT是当今世界技术较为成熟的机型之一,该档次机型配合完善的软件系统,对于心、脑以及四肢等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利用多排螺旋CT进行脑CTA扫描检查,以前已有不少报道。扫描延迟时间有三种方法:即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法;对比剂自动跟踪法和认为估算法[2]。我科选择了第二种方法结合目测参考颈动脉造影剂浓度时相,配合手动触发扫描方式。从上面结果来看,我们已得到较满意成像效果。

之所以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扫描,是因为脑CTA检查需要跟踪的兴趣区为颈动脉,而其截面积很窄,兴趣区(ROI)并非总是处于我们所要的位置上。另外对于心排量低的患者,也容易出现造影剂延迟充盈的情形。62例患者中有一例由于心排量低,加上我们目测偏差太多,过早地嚗光扫描。

经验认为:要想得到一张优质脑CTA图像,除以上固有条件外,至少要做好三点:①选择好参考触发断面并熟悉颈部解剖关系。②调节好所选断面窗宽及窗位,有利目测相邻组织密度差。③及时把握好双侧颈动脉造影剂充盈时相。

从扫描后成像的MIPVR图像分析对比看,其图像效果非常接近DSA影像。国内曾有文献报道: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上,CTADSA未见明显差别[3]。脑动脉主、分支的解剖结构,可靠地显示血管状况,三维效果达到仿真水平。因而CTA对颅内肿瘤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有明确价值[4]。脑CTA手动触发扫描直接、快捷以及成像效果好,成功率高,更加符合临床需要。

总之利用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结合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软件,与目测颈动脉浓度时相相结合方式,进行脑CTA扫描,再配合数据后处理工作站,即可很好地解决以往脑动静脉,因为扫描速度慢而难以区分的问题。所得到的优质图像,可为临床提供精确与科学的依据,这种方式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筛查和诊断的常规使用方法。

 

4参考文献

1]黄刚,徐香玖,汝晓睿,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5: 4.

2]白少华,杨军乐,贺长安,等.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13 3):140.

3]费洪钧,张传秀,陈为霞,等.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扫描起始时间与心脏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研究与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