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盆腔多发内膜异位囊肿一例

发表时间:2014-09-12     浏览次数:298次

文章摘要:患者,女,37岁,因"反复下腹胀痛半月余,发现盆腔包块1d"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既往月经尚规律,15岁4/30 d,经量中等,色暗红,不含血块,无明显痛经史,末次月经2010年1月16日.于入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下腹痛,以右下腹为主,呈闷胀性,无转移性和放射性腹痛,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亦无腰部酸胀.

患者,女,37岁,因“反复下腹胀痛半月余,发现盆腔包块1d"于2010年2月3口人院。既往月经尚规律,15岁4/30d,经量中等,色暗红,不含血块,无明显痛经史,末次月经2010年1月16日。于人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下腹痛,以右下腹为主,呈闷胀性,无转移性和放射性腹痛,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亦无腰部酸胀。既往10年前2次行盆腔囊肿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学结果不明)。彩超检查:腹、盆腔巨大囊性包块(775mmx100mmx122mm)。盆腔SCT检查示:双侧附件区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胸部正位片、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因子、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患者既往月经周期规律,无明显痛经史。人科后完善各项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结构异常,腹膜缺失,无积液,腹腔内三个囊性包块,大小4一10cm,包膜完整,囊壁厚薄不均,包块来源不明。其包块与肠管、盆壁及后腹膜致密粘连,分离较困难,分离粘连见较多黄褐色浆液流出,分离粘连切除包块后,见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膜性包裹,双侧附件缺失,两侧宫角可见缝线,肠管表面膜性包裹。术后病理学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图1);(2)输卵管慢性炎;(3)卵巢组织萎缩变性。术后10d后痊愈出院,随访未再发作腹痛等不适,定期复查腹部彩超未见包块复发,CA125均正常。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属于激素依赖性疾病,以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不孕等为主要症状。不孕患者中25%一5}%的存在内异症;。慢性盆腔痛的病因极为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约50%的是内异症C?i。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内异症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常表现为单侧卵巢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大小不一,一般直径<5一6cm,最大直径)25cm。因囊肿反复出血、机化导致卵巢与其邻近的子宫、阔韧带或乙状结肠等紧密粘连,易并发盆腔多发内膜异位囊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常见为子宫骸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后壁下段等凹陷处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结节,甚至形成包块。盆腔检查扣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或盆腔内触痛性结节,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一4。目前临床诊断方法:(1)影像学检查:采用B超行阴道或腹部检查可发现卵巢异位囊肿和阴道直肠隔内异症的包块,并确定异位囊肿的位置,分辨囊肿形状和大小,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内有细小的絮状光点。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6%}'。盆腔G'I',MRI检查对盆腔内异症有诊断价值,但费用较高。(2)实验室检查:内异症患者血清C,}12}水平升高,结合内异症临床表现特点,对其诊断有帮助,CAI25水平的监测可反映异位内膜病变活动情况,对疗效和复发的评估具临床价值。抗子宫内膜抗体是内异症的标志抗体,其靶抗原是内膜腺体细胞中一种孕激素依赖性糖蛋白,特异性90%一100%;若机体检出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表明体内有异位内膜刺激及免疫内环境改变,但其敏感性不高Fs',)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腹腔肿块病变部位,能辨别肿块形态大小及准确取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并可对内异症进行临床分期,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最佳方法;s0,综合上述资料分析,本例患者平素无明显痛经史,曾有两次盆腔囊肿手术史,本次术中见盆腔多发膜状粘连,盆腔多发内膜异位囊肿可能与既往两次手术有关。目前在内异症的治疗方面缺乏标准化的治疗规范,每种方法治疗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本例患者行根治性盆腔包块切除具有较好的近期治愈疗效,但远期体内激素失衡所致围绝经期表现极为突出,如何通过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耐受力,有待更多、更深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Bulletti C,Coccia ME,Battistoni S. 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J].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2010,(08):441.
童婧,汪希鹏.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02):139-143.
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
郎景和. 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03):129-130.doi:10.3969/j.issn.1005-2216.2002.03.001.
郎景和,冷金花,赵栋. 第八届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10):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