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成都地区各年龄段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统计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17     浏览次数:198次

文章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情况,以及高危亚型与低危亚型感染和单重感染与多重感染分别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来院做人乳头瘤病毒检查的病人标本500份,运用反向点杂交方法对其进行分型检测,结果通过excel2003和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0例标本中258例人乳头瘤病毒呈阳性,感染率为51.6%,低危阳性与高危阳性分别130例和128例,但不同临床症状低危感染与高危感染分布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说随着临床症状严重性增加高危阳性感染率增加,发生多重感染的概率增大。结论通过统计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发现16~30岁是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高峰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年轻化趋势,但中老年女性群体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依然居高不下。

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癌症中的第二大杀手[1],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致有50万浸润性宫颈癌被诊断出来,在全部癌症人数里占第7位,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占妇女所有癌症人数的10%,在妇女癌症人数里为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在女性癌症死亡率中最高。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据一些国家和地区报道,近几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稳定水平且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开始增加,在我国也出现了宫颈癌的年轻病例逐年增加的趋势。宫颈癌的发生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是世界上唯一找到发病原因的恶性肿瘤,因此可以通过人乳头瘤病毒的筛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发现了100多种人乳头瘤病毒,其中有40多种能感染人的生殖道。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感染高危型或者致癌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从医院收集的2011年312月期间的500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成都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图及不同感染情况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2011年3-12月期间500例成都地区部分妇幼保健院和妇科医院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标本,包括宫颈脱落细胞和增生组织的表面脱落细胞,所有标本均取得病人知情同意。

1.2实验原理针对人乳头瘤病毒23个亚型L1基因的变异序列设计23种型特异探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在这段变异序列两端的保守序列上设计一对通用引物,且通用引物用生物素标记。用通用引物扩增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后,扩增产物会标记上生物素信号,将其与膜条上的探针杂交,并标记上过氧化物酶,从而能使底物3,3',5,⒌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显色。

1,3实验方法(1)人乳头瘤病毒DNA的提取:①将宫颈刷充分地漂洗在脱落细胞采集管中,并在管壁上挤干,从采集管中将1mL洗脱液全部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1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保留管底的细胞沉淀。②向保留管底沉淀的脱落细胞采集管中加人50uL细胞裂解液悬浮沉淀,沸水浴加热10min,13000rpm离心10min,保留上清待用。(2)PCR扩增:取出PCR管解冻,做好标记,低速离心数秒,分别加人DNA提取液5uL,震荡混匀,设置1个阳性与阴性对照,PCR扩增。(3)核酸杂交:将膜条编号后(用签字笔标记),放人15mL塑料离心管中,每个离心管中放置1个膜条,然后加入5mL A液(2×SSC,0.1%SDS,pH7,4)及与膜条编号对应的PCR产物,拧紧管盖后,再将管盖稍微拧松,放置沸水浴时爆开。将离心管放人沸水浴中加热10min(确保管中液面在沸水浴液面以下)后,取出冷却到50℃左右,拧紧管盖,放人杂交箱中51℃杂交至少1.5h。(4)洗膜:取50mL塑料离心管,加人50mLB液,在杂交箱中预热到51℃,从A液中取出膜条移至预热B液的50m1塑料管中,于杂交箱中51℃轻摇洗涤5min(每管最多同时洗涤4张膜条)。(5)显色反应:按A液:PC)D=20O0:1的比例配置孵育液,将洗涤后的膜条置于孵育液中,室温轻摇30min,弃去孵育液,再分别用A液室温轻摇洗涤2次,C液(0,1M柠檬酸钠)洗涤1次,最后将膜条置于显色液中显色观察。

2结果分析

2.1分型结果判定膜条右下方有一个阳性质控点,反应完成后会呈现蓝色斑点,其它的23种亚型对应位点如果出现同样的蓝色斑点则此亚型为阳性,同时同批处理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应该分别呈现阳性和阴性。

2.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统计分析将500例标本分为3个不同的年龄段,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和不同年龄段群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818,P(0.017),结果见表1、表2。

2.3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500份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258例,阳性率为51.6%,其中低危阳性和高危阳性率分别为26.0%和25.6%,不同临床症状感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942,P<0,017),见表3。

2.4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相关性分析104例有临床症状且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的标本中,单重感染42.3%,多重感染57.7%。不同临床症状单重和多重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13,P<0.017),结果见表4

3讨论

由表1可知,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具有年轻化趋势,16~30岁是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高峰期,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率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由表2可知,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情况,即16~30岁的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为55.3%,31~45岁的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为40,6%,准6~70岁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为65.0%。对比两个分布表可以看出呈现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各个年龄段人群基数不同,年轻女性人群基数大于老年女性人群基数。本文检测了不同临床表型的标本,将临床表型分为5个等级,即无症状、尖锐湿疣、炎症、αNI~Ⅱ、CINⅢ,做了两组分析。一组分析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另一组分析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的相关性。从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病理变化人乳头瘤病毒检出率各不相同,基本呈现随着病理等级升高人乳头瘤病毒检出率升高的趋势,且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率也升高,各临床病理分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由临床症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重数的关系可以看出,病理等级越高多重感染的几率就越大,提示高危人乳头瘤病毒的混合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强烈的相关性,为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临床细胞学检测提供参考。

宫颈癌是唯一找到病因的恶性肿瘤,它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因此可以通过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到是否存在细胞水平上的病变,但一些人乳头瘤病毒潜伏感染的病例不能检测到细胞水平上的病变,进而产生假阴性,而DNA能灵敏检测这些假阴性标本,因而宫颈细胞学筛查配合人乳头瘤病毒DNA的检测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发现病变,从而阻断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显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呈年轻化趋势,即年轻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基数越来越大,这与女性过早地进行性生活和因为性解放等社会风气原因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有关;此外中老年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也居高不下。因此,目前我们应该努力开展普及性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同时,医疗体制应进一步完善,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以更好地控制宫颈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u(n)oz N,Bosch FX,de SanjoséS.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3,(06):518-527.

[2]Lorenzo Lo Muzioa,Giuseppina Campisi.HPV DNA and survivin expression in epithelial oral carcinogenesis:a relationship[J].Oral Oncology,2004,(07):736-741.

[3]Sathish N,Abraham P,Peedicayil A.HPV DNA i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4,(03):204-209.

[4]Ho GY,Bierman R,Beardsley L.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ovaginal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young wome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8,(07):423-428.

[5]Kwok S,Higuchi R.Avoiding false positives with PCR[J].Nature,1989,(6221):237-238.

[6]Widschwendter A,Blassnig A,Wiedemar A.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in sera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s tumor marker[J].Cancer Letters,2003,(02):231-239.

[7]吴赟,郑辉,沈佐君.以PCR技术为基础的HPV分型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04):488-489.

[8]王洪军,郭永忠,史冰详.深圳地区妇科疾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4,(05):359-360.

[9]吴凤琴.商洛市21种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06):824-845.

[10]杨丹球.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21):1653-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