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7-02     浏览次数:184次

文章摘要:目的 观察剖宫产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时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预防低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照术中是否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麻醉成功后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观察组麻醉成功后立即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及低血压综合征发生情况,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综合征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0%(4/50)、4.00%(2/50),对照组分别为42.00%(21/50)、24.00%(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5 min时SBP、DBP、MAP分别为(106.12±12.91)、(57.26±11.43)、(73.57±11.03) mm Hg(1 mm Hg =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5.44±19.53)、(50.15±15.53)、(66.36±15.64)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时SBP、DBP、MAP分别为(104.35±11.86)、(55.92±10.81)、(72.54±10.37) mm Hg,对照组分别为(102.31±15.48)、(55.12±11.89)、(70.72±11.33)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娩出后3 min、术毕时DBP和MAP分别为(54.13±9.14)、(62.63± 8.61) mm Hg和(68.13±10.40)、(80.88±9.05) mm Hg,对照组分别为(49.24±11.55)、(58.04±11.67) mm Hg和(70.57±8.58)、(75.35±10.41)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能降低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是剖宫产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但术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综合征,据报道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为30%~40%,这是由于妊娠子宫会对下腔静脉产生机械性压迫,严重情况下会完全阻滞下腔静脉导致下肢及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血压下降四。为预防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本研究对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观察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8月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年龄20~38(29.08±3.20)岁,体重53~71(64.30±5.06)kg,孕周37-42(39.27±1.02)周,AsA分级I-Ⅱ级,人选产妇均排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剖宫产术指征为社会因素或骨盆因素。按照术中是否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O例,观察组年龄(28.34±3.17)岁,孕周(39.31±0.98)周,体重(64.23±5.16)kg,ASA分级I级18例,Ⅱ级32例;对照组年龄(20.11±3.04)岁,孕周(31±0.98)周,体重(64.46±5.12)kg,AsA分级I级22例,Ⅱ级28例。两组年龄、孕周、体重及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

2.方法:所有产妇术前均未使用任何麻醉镇静药物,人手术室后首先开通静脉通道,常规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用监护仪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鼻导管以2Llmin流量吸氧。产妇取右侧卧位以虾米状向前屈曲,突出脊柱,取3间隙行单次腰椎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尾端方向与蛛网膜下隙注人0.9~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麻醉,注射时间控制在30,注药成功后立即平卧,对照组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观察组立即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驼人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具体方法:在麻醉前即将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固定于手术床,在麻醉完成后产妇平卧时立即调节托架将产妇腹部托起。手术阻滞平面控制在飞以下,术中观察如果产妇收缩压(sBP)下降低于90mm Hg(1mm Hg=0.1∞kPa)或低于基础血压20%,可给予5mg麻黄碱静脉滴注,心率(HR)如果低于5O次/min则可静脉给予阿托品0.5mg。

3.观察指标:严密观察产妇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麻醉前,麻醉后1、5、10min及胎儿娩出前1而n,娩出后3血n,术毕时SBP、舒张压(DBP)、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及低血压综合征发生情况。低血压综合征诊断标准:麻醉后产妇仰卧位时手术没有开始,产妇即发生血压快速下降(sBP下降低于90mm Hg或低于基础血压aO%)并且伴有HR加快,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即可诊断。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P<0.Os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麻醉效果及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比较:两组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比较蓁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1。

2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对照组麻醉后5、10min时的sBP、DBP、MAP及胎儿娩出后3min、术毕时的DBP、MAP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妊娠子宫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体积逐渐增大,在仰卧位时巨大的子宫会对下腔静脉形成压迫,导致血压骤降,如血压极低时还会压迫主动脉,引起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容积缩小,在平时孕妇为了适应回心血量减少导致的干扰必然会改为侧卧位,但是在行剖宫产术时如采取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麻醉药物会对腰部以下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形成阻滞,引起下腔静脉及腹部动脉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此时回心血量会明显减少lvl,加之手术需要采取平卧位,回心血量减少更为明显,此时往往会导致产妇出现低血压综合征。对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床向左侧倾斜,角度一般为15-30,据报道足月产妇将仰卧位改为侧卧位能增加20%的回心血量,在麻醉后先将产妇体位改为左侧卧位后5min再于右臀下垫375px×375px的沙袋,亦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低血压综合征效果囵。近年有学者开始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预防产妇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效果较体位预防更好㈣。本研究采用了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来预防产妇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并且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的产妇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卧位预防产妇,而且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亦明显降低,表明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左侧卧位,对照组麻醉后5、10mh时的sBP、DBP、MAP及胎儿娩出后3min、术毕时DBP、MAP均低于观察组,表明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减轻了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能较好维持产妇剖宫产术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临床还有报道显示,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能升高新生儿脐动脉的pH值及碱剩余,预防新生儿酸中毒。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固定于手术床能随着产妇的腰围大小进行调节,将子宫托起进而起到保护子宫作用,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操作方法也较为方便,不像左侧卧位会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因此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对行剖宫产术产妇应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能明显减少产妇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军亮,石碧明,张宏.椎管内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防治[J].现代医院,2011,(04):36-37.

[2]张丽萍,李素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诊断与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8,(10):984-985.

[3]彭清雄.产妇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1,(04):718-720.

[4]李聚禧,农光,黄伟芝.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防治[J].广西医学,2011,(11):1466-1467.

[5]李卫东.体位干预对产科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2,(04):636-638.

[6]林百凤.三种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9,(03):4-6.

[7]张加强,孟凡民,姚翔燕.产妇托架预防脊麻下剖宫产术患者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06):764-765.

[8]姚翔燕,孟凡民,张加强.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05):447-448.

[8]刘秋荣,徐丽.应用子宫托架预防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J].中国实用医刊,2010,(20):32-33.

[9]姚翔燕,孟凡民,张加强.剖宫产产妇腰麻后应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新生儿脐血血气指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