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特点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9-05-25     浏览次数:298次

文章摘要:目的:通过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规律及影像特征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两年多时间来我院的乳腺癌患者,不分年龄组,进行SPECT全身骨扫描,并以病灶部位放射性分布较周围正常组织增高或减低为判断标准。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发生中轴骨转移的患者数相对较多。而发生在周围骨骼转移的相对较少。结论:通过对10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骨扫描,分析和总结其结果发现转移灶多发生在中轴骨。

作者:张建发,路长巨,李克田,孙淑艳,李微微,温义成   
作者单位: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2.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通过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规律及影像特征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两年多时间来我院的乳腺癌患者,不分年龄组,进行SPECT全身骨扫描,并以病灶部位放射性分布较周围正常组织增高或减低为判断标准。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发生中轴骨转移的患者数相对较多。而发生在周围骨骼转移的相对较少。结论:通过对10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骨扫描,分析和总结其结果发现转移灶多发生在中轴骨。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99m Tc-MDP SPECT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乳腺癌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转移,许多文献表明,它发生在骨转移的机率要比发生在肝和肺这两个部位高许多,表明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因此,骨转移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确定和预后观察有重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09~2008—04到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已确诊,大部分患者除疼痛外其它症状不甚明显。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仪器为美国GE公司提供的Millennium MPR型单探头SPECT,配低能高分辨平行口准直器。给所有患者常规肘静脉注射99m 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20mci,并嘱患者饮水500~1000mL左右,2h后扫描,仰卧行前、后位显像,矩阵256×1024,Zoom1.0,能峰140keV,窗宽20%。
      
  1.2.2  图像数据观测及评价
   
  由本专业有经验的两位医师对采集的各幅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放射性浓聚或缺损病灶作出诊断。
      
  1.2.3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分别评价乳腺癌骨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通过SPSS13.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P<0.05为统计学上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103例患者均未出现显像剂过敏反应,5例患者在经肘部静脉注射显像剂的过程当中,有少量显像剂的渗漏,立即给予处理。所有图像显示清晰,结构清楚。
  
  10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核素骨显像中,呈单发转移者15例,占14.6%(15/103),多发转移者88例,占85.4%(88/103),共发现转移灶619处,平均每例检出转移灶约6处。发生在全身骨骼不同部位的患者数各不相同,其中发生在中轴骨(肋骨、脊柱、骨盆、胸骨)转移的患者数相对较多,而发生在其它骨骼的相对较少,见表1及图1。表1  103例乳腺癌骨转移部位分布(略)注:多发性骨转移,病灶主要在肋骨、脊柱和骨盆上,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如图箭头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乳腺癌较易出现骨转移,因此,乳腺癌骨转移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愈后有重要的影响,多种影像检查如X线、CT、MRI等都能对其作出相应的诊断,但由于它们都不能一次性成像及X线、CT要到病变出现较晚才有影像改变等原因,所以往往容易漏诊。骨显像以探测骨病变的高灵敏度、一次检查全身成像的能力、无绝对禁忌证和受检者接受相对低的辐射剂量而被临床广泛认可。 
 
  3.1  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骨转移为血行播散所致,常为多发病灶,并且转移好发部位分布不相同,本研究显示乳腺癌多转移到肋骨、脊柱和骨盆,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这与其解剖特点有关,即椎静脉在脊柱每一节均与胸腹腔静脉丛相互交通,且此处静脉无瓣膜;椎静脉丛又与头颅及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肺静脉相通。当肌肉牵引、重力压迫或其他因素影响时,乳腺癌局部的血流容易倒转至相互交通的静脉丛内,因而肿瘤栓子可早于肺部和肝脏的播散而先转移至骨骼[2]。也有作者指出,是恶性肿瘤细胞通过Boton椎静脉丛转移至肋骨、脊柱、骨盆和胸骨中轴骨,且中轴骨总面积远大于四肢骨、头颅骨,因而受累几率较大[3]。本文显示,10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发生在中轴骨比较多见,其中肋骨、脊柱、骨盆、胸骨发生转移的分别为83、66、40、20例,其转移灶总数分别为224、171、81、26个;而周围骨相对少见,有肩胛骨转移的为33例、锁骨27例、在四肢骨和颅骨有转移的患者分别有16例和10例,它们的病灶数分别为50个、 33个、20个和14个。在经治疗的患者中还可见“闪烁”现象,这是因为在这些经治疗的患者中,转移性骨损伤开始愈合并出现成骨反应,使病灶部位在骨显像时呈活性增加[4]。应该说,骨骼上出现多发性异常放射性增高,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并不难,但对于单发病灶和放射性缺损则由于骨显像特异性不高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这时必须辅以X射线和血清CEA、CA15-3测定综合分析予以判定,同时要定期(最好是6~12月)进行骨显像随访,长期跟踪,定期复查,以确定所发现的病变是恶性骨转移灶还是良性改变[5]。  

3.2.  全身骨显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全身骨显像作为一种直观准确、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可比X线、CT早3~6个月甚至18个月[6]发现病灶,并灵敏地观察到骨代谢变化及血流变化,只要骨组织中有5%~15%的代谢改变就能检出,病灶范围也往往比X线等影像显示范围要大,因为骨扫描显像剂在病灶的摄取和局部的骨代谢情况有关,而乳腺癌瘤一般骨代谢活跃,所以摄取了较高的显像剂。另外,由于能一次性完成全身显像,所以也不会遗漏病灶。然而,全身骨显像最主要的缺点是特异性不高[7],即对退行性病变、陈旧性病变、外伤等均予以显示,造成分析上的困难,甚至假阳性。针对临床上骨骼局部疼痛、疑有骨转移或核素全身骨显像呈孤立异常病灶者,除进行上面提到的定期随访外,加做骨X射线平片或CT,以及病理活检常能鉴别诊断,获取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Solomaye EF,Diel IJ,Meyberg GC,et al.Metastatic breast cancer,clinical course,prognosis and therapy related to the first site of metastasis.Breast[J].Cancer Res Treat,2000,59:271278

  [2]闫敏,宋三泰,江泽飞,等.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程[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3, 2: 221224

  [3]潘中允.临床核医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170171

  [4]孙达.放射性核素骨显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8788

  [5]黄红,周仲佑.100例乳腺癌骨转移的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4(3):2425

  [6]朱剑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核素显像分析[J].河南医科大学职工杂志,2003,4(15):2930

  [7]Ryhak LD,Roscenthal DI.Radiological imag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es[J].Q J Nuc1 Med,2001,45(3):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