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职业健康检查应注重体检者的心理需求

发表时间:2014-05-26     浏览次数:474次

文章摘要:职业健康检查和一般的门诊检查有所不同,健康人群多且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疾病,以单位为团体体检。要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就应该掌握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特点。近2年来,我们体检科在深入基层体检服务中,调查了解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在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职业健康检查和一般的门诊检查有所不同,健康人群多且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疾病,以单位为团体体检。要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就应该掌握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特点。近2年来,我们体检科在深入基层体检服务中,调查了解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在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1心理需求
1.1受尊重心理受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他们文化层次多样化、工作经历比较复杂,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尊重。 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对体检环境感到生疏,困惑,茫然,体检程序复杂多样,加之急于检查完的心理,常导致体检者烦躁不安,重复往返各个诊室之间,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的引导,得到医务人员的同情和帮助。

1.2能否得到真实的体检结果由于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者比较多,体检者常常担心自己的体检结果能否准确,能否检查出自己潜在的疾病。还有的体检者认为体检结果会受到用人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干扰,缺乏公正性。

1.3需要了解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知识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多是单位组织来的,对职业健康检查缺乏一定的了解,在思想上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检查就是走形式,应付差事。对自己所从事危害因素的岗位知识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4希望个人隐私得到保护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1]、结核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等希望检查结果能得到保护,以免受到歧视。

2心理疏导

2.1要关心尊重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医务人员要认识到,在临床预防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及责任[2]。尊重是建立医患关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条件,设法满足体检者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坚持以体检者为中心,始终把体检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体检者体会到医务人员的辛苦和真情。

2.2体检科室布局要合理,科室标识明显,检查环境应有一定隔断,部分检查男、女受检者者应分开进行,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务热情,工作细致,耐心,周到,条理分明,忙而不乱,主动帮助体检者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体检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达到顺利检查的目的。为加强医务人员和受检者的互动,候检大厅内配备电子荧屏,可播放体检注意事项和各种常见病预防知识, 医务人员可利用候检时间向体检者进行健康概念教育[3]、健康咨询健康促进[4]。了解体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情况。并对体检者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宣传。提高体检者的职业危害防护能力,懂得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检者不但掌握了健康知识,又从感觉上缩短了候检时间。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检查。

2.3保护个人隐私医务人员之间不随便议论,传播体检结果,更不可外泄。对各项体检结果体检者凭身份证进行查阅,外人无权查阅他人体检结果,维护体检者的隐私权。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性病等涉及个人隐私的病历,禁止传播和他人翻看。

2.4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本领,全心全意的为体检者服务。要本着科学,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份体检结果,以《职业病防治法》为依据出具体检报告。如果体检者被检查出异常临床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患、显性感染[5]等,应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议其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对有可疑似病进行相应的诊断。有职业或环境有害物质诱发性[1]禁忌者,不能再从事相关作业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符合本人的健康维护计划[2]。做好生产性粉尘的健康危害及控制、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4]的宣传。体检人员领取报告时,我们都向体检人员解释报告中有异常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对存在潜在的疾病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体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者和劳动单位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职业病的防治与预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在逐年上升,体检者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医务人员,只有注重体检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的提供体检服务, 使体检者在享受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倍感人格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才能圆满的做好职业健康体检。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101.

[2]傅华.预防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162,170-172.

[3]金惠铭,王建枝.病理心理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4]仲来福. 卫生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2-206,212-214.

[5]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