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疲劳综合征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3-13     浏览次数:429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门诊治疗的疲劳综合征患者80例,都积极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的SDSS 5个因子的评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P

慢性疲劳综合征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以突然出现的极端疲劳状态为主要症状,持续时间长,可伴随有头痛、稍微发热、咽喉疼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也有明显的精神症状[1]。近年来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和节奏的增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越来越多。在其干预中,个体化的心理干预能推动疲劳综合征患者康复工作开展和进行提供全面长远的理论指导,更好地促进和解决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服务保障体系[2]。笔者具体探讨了个体化心理干预对疲劳综合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门诊治疗的疲劳综合征患者80例。入选标准:符合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无严重的躯体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18~50岁。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19~48岁,平均(27.11±3.2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19.22±2.37)个月;职业:白领37例,工人21例,公务人员20例,其他2例。

1.2心理干预方法:①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设小组长,由患者担任),由医生和主管护士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参加心理干预小组。②每月由分管心理干预项目的护士用多媒体进行小讲课,内容包括参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意义,每次课程30分钟。③采用循序渐进的作业方法:第1周每天1小时(上、下午各30分钟);第2周每天2小时;第3周每天3小时;第4周以后每天4小时,直至出院;④把每天的心理干预任务分两部分,研究对象分为两个小组,每次治疗结束后,由心理干预小组长进行质量检查,本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点评,由心理干预护士总结并发给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心理干预患者两组之间每周进行相互交流1次,心理干预护士在每次心理干预之前,组织心理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个体干预,干预成果每月通过多媒体展示1次。⑤同时家庭的关心和支持是疲劳综合征患者康复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柱。心理干预护士定期向病区反映患者的心理干预情况,主管医生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把患者的进步如实告知家属,让家属鼓励、支持患者参与心理干预。干预周期为4周。

1.3观察指标:采用疲劳严重度评分量表(Fatigue severityscale,FSS)进行干预前后的调查与评价,同时采用简化的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进行相关的评分,分数越高,提示疲劳与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调查相关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观察,干预后患者的SDSS 5个因子的评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干预前后SDSS相关评分对比(x±s,分)项目干预前(n=80)干预后(n=80)P值职业和工作141.2±4.536.6±4.2<0.05社会性退缩141.6±10.838.2±10.8<0.05家庭职能115.9±3.628.6±4.2<0.05个人生活自理131±4.330.6±4.9<0.05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154.5±6.961.6±6.9<0.05同时经过观察,干预前患者的疲劳评分为(5.34±0.33)分,干预后评分为(1.24±0.2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危害非常大的疾病种类,患者不仅自己痛苦,还有可能危害到身边的人,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发病时伤害他人的事件频频发生[3]。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和不足,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医疗康复服务远远不够,加之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等起步较晚,很多政策及康复制度都很缺失,所以我国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保障服务任重而道远[4]。随着我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很多上班族承受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精神问题、精神疾病日益突出。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特别是白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早发现、早防治、早监控等问题亟待解决[1]。心理干预是非药物治疗综合干预治疗方法其中的一种,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增强了患者的主动性,提高了患者心理干预参与周围活动的兴趣,对于疲劳综合征患者更具有实用性意义。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患者建立良好的心境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通过多媒体讲课,增加患者的新鲜感,生动有趣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心理干预成品的展示、支持系统的建立,提高他们完成心理干预任务的信心,对发展新的兴趣或计划起促动作用。本组资料中干预后患者的SDSS 5个因子的评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患者的疲劳评分为(5.34±0.33)分,干预后评分为(1.24±0.2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个体化心理干预应用于疲劳综合征患者能有效改善疲劳状况,增强其社会功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4参考文献

[1]王文菁,林海程,林勇强,等.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精神卫生因素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5):102.

[2]温爱玉,王云仙.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改善住院环境需求的调整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3):219.

[3]周玉,杨拯,邱有波,等.综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2):1168.

[4]郭建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