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351次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心理护理组,其中对照组为内分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为内分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时检测血糖以及尿酮体变化,记录血糖恢复10 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的时间,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代谢紊乱[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 acidosis,DKA)是因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异常升高,脂肪分解增加,蛋白合成减少,血液酮体升高、HCO-3浓度减低、PH值下降,当体内酸碱平衡失代偿时,引发酮症酸中毒[1]。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饮食不当、酗酒、精神刺激、创伤等是其主要诱因。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极度口渴多饮、恶心、呼吸加深加快有酮味、头晕、头痛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情绪。而焦虑的情绪能致血糖升高[2],从而进一步诱发代谢紊乱。胡海霞等发现心理干预能有效稳定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3]。因此,对DKA患者除了做好内分泌常规护理之外,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血糖和酮体的恢复起着重大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DK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内分泌护理常规,心理护理组为内分泌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两组患者既往均有糖尿病史,病程2~30年,实验室检查尿糖强阳性,尿酮体强阳性,血糖增高,多为16.7~33.3 mmol/L,血酮增高,血pH值降至7.35以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DKA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4]。

60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72岁,中位年龄45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肝肾系统重大疾病,并在性别、年龄、病情、职业、文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热情接待,送护患者至病房,通知医师。②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电脑监测血糖。③吸氧,开通静脉通道。④抽血检查血糖、血酮、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渗透压、血常规、尿常规等。⑤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使血糖稳步下降。按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单位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直到血糖降到13.9 mmol/L,每小时查1次血糖,血糖下降幅度为每小时3.9~5.6 mmol/L。⑥当血糖降到13.9 mmol/L以下时,将盐水改为5%葡萄糖液,按2~4 g葡萄糖:1 U胰岛素比例静脉滴注,当血糖稳定在10mmol/L左右时,停止补液及静滴胰岛素,患者恢复进食,将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⑦快速补充足量液体,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原则上先快后慢,补液速度一般第1小时输液500~1 000 ml,但老年人、心功能不良的患者补液速度不宜太快。⑧适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紊乱。⑨消除诱因和防止并发症。感染常是酮症酸中毒的诱因,而酸中毒又常并发感染,当患者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时,给予抗生素治疗。⑩监测指标血糖1小时复查1次,尿酮1 h复查1次。

1.2.2心理护理组:除了遵从对照组所述的常规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包括: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让他们熟悉医院的环境,使其尽快适应治疗环境。②和患者进行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酮症酸中毒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等极度不适症状和对疾病的担心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可对患者进行DKA知识的简单讲解,了解自身病情和发病机理,使他们情绪保持稳定,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等异常情绪。③结合简单的健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了解心理因素在DKA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④让患者积极掌握一些治疗方面的知识,密切与医务人员配合,使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评测患者的焦虑程度,该量表有20个条目,评分为20~80分,主要用于评定患者当时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内或情境下的焦虑水平。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②监测患者血糖、尿酮的变化和计算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心理护理组患者焦虑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糖降至10.0 mmol/L(t1)左右、尿酮转阴(t2)时间的比较:心理护理组患者血糖降至10.0 mmol/L左右、尿酮消失的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病例数SAI评分P值心理护理组3049.24±5.43

<0.05对照组3062.86±6.56

表2两组患者血糖降至10.0 mmol/L左右(t1)、尿酮消失时间(t2)比较(x±s,h)

组别病例数t1t2心理护理组306.2±3.5①7.8±5.2①对照组308.8±4.314.2±6.0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心理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x±s,d)

组别病例数住院天数P值心理护理组307.2±3.3

<0.05对照组309.3±5.8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在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同时,并发症也不可忽略,因其引发的致残、致死率很高。DKA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因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以高血糖、脱水、高酮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死亡。在DKA的急救过程中,迅速补液、正确使用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消除诱因、防止并发症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6]。

有调查表明[7],精神刺激是诱发DKA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或各种应激刺激使病情加重,因为情绪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增高,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发生酮症。上述理论为对DKA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笔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时,依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采取多种积极心理干预手段及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减轻心理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能缩短患者血糖降至10 mmol/L左右及尿酮转阴的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综上所述,对DKA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而且缩短了住院天数,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带来经济效益。

4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0.

[2]杨爱萍.焦虑、抑郁情绪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3):289.

[3]胡海霞,于淑芹.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术前焦虑和血糖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8,29(10):809.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4):9.

[5]编辑部.焦虑自评量表(SAS)[J].心理咨询师,2012,20(1):34.

[6]陈跃星,李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43例抢救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0):4202.

[7]程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1716.

[收稿日期:2013-03-27编校:费越/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