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浅谈中药汤剂的制备

发表时间:2014-08-29     浏览次数:525次

文章摘要:历代以来,汤剂就是我国传统中药重要剂型之一。中医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用药是因时、因地、因人、因证制宜,而汤剂恰能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汤剂的疗效与药材采集、加工炮制、贮藏、调剂制备、服用方法都有很大关系。李时珍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清楚地说明药物质量的优劣、煎煮器具的选择、加热的温度等与汤剂的质量密切相关,能否正确制备中药汤剂,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治疗效果。

历代以来,汤剂就是我国传统中药重要剂型之一。中医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用药是因时、因地、因人、因证制宜,而汤剂恰能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汤剂的疗效与药材采集、加工炮制、贮藏、调剂制各、服用方法都有很大关系。李时珍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清楚地说明药物质量的优劣、煎煮器具的选择、加热的温度等与汤剂的质量密切相关,能否正确制各中药汤剂,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治疗效果。

1煎器及煎药方法对汤剂质量的影响

煎器与煎液质量密切相关。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代李时珍也指出:“煎药并忌用铜铁器,亦银器瓦罐。”实践表明,铁器煎煮的药液外观呈深褐色、墨绿或紫黑色,煎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离子;铜锅煎煮的药液中含有微量的铜离子,其量相当可观;镀锡锅煎煮的药液中含有锡离子。这些金属离子有的能与药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起化学变化,有的能催化某些成分的氧化反应,影响汤剂的稳定性和药效。因此,铁、铜、镀锡器具不宜供煎药用。铝锅煎煮的药液,外观、味觉以及金属离子分析结果均较稳定,只在pH值在1~2或pH值10以上的煎煮液中检出铝离子。鉴于中药复方煎煮,强酸性或强碱性的煎煮药液很少见,故为可选器具之一。不锈钢、搪瓷、沙质、陶质的器具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变化,故少量制各汤剂时常选用沙质与陶质的器具,而大量制各时亦选用不锈钢、搪瓷等器具。

器具的结构形状,一般应以腹大身高口小的罐形结构为宜。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沸腾时药物和煎液的循环,提高浸出效率和防止药物的外溢。煎毕时也便于倾倒药液。

煎药方法与药液质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应先浸后煎,先武火至沸,再文火微沸20~30min,然后滤尽煎液,复煎其渣,混合服用为佳。

特殊药材需特殊煎煮方法。需先煎药物煎煮时间要长,矿物类药物主要成分为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水溶性小,先煎可使其溶出较多,充分达到用药量。动物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牡蛎等除含有无机钙盐外尚含有胶质、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物,难溶出。先煎使这些有机物溶出更多,并使蛋白质水解得到多种氨基酸。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先煎是使其成分乌头碱的乙酰基经水解变成为乌头原碱,降低附子的毒性作用,增强强心作用;后下用于芳香性药物和成分不太稳定的药物。如薄荷、苏叶、砂仁等所含挥发油煎煮时可随蒸汽挥发。采用后下,可缩短煎煮时间,减少药效损失。又如大黄,其致泻有效成分为大黄酸苷易水解变成无致泻作用的苷元,故在用其致泻作用时,就必须后下;包煎是用纱布包裹药物进行煎煮。如花、叶类药物,有的长有细毛,在煎煮时易脱落进入汤液,服用时会刺激咽喉。轻小以及含有黏液质的种子类药物,因颗粒小、表面积大、浮力大,难沉人煎液而致有效成分煎出量减少,这些药物均要包煎;需要另煎的多为质地较硬的贵重药物,如人参、三七、花旗参等。另煎可较长时间加热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同时又可防止因有效成分黏附在其他药物的药渣上被抛弃而造成浪费;而贵重药材如麝香、犀角、鹿茸、沉香、虫草等应研末冲服,使之得以充分利用。质地坚硬,水溶度极低的药物,不易煎出有效成分,也宜研末冲服,如羚羊角等;一些胶质类的药物需要烊化,如阿胶、鹿角胶,在常温下为固体,加水蒸后即可烊化,如果与其他药物共煮,反倒会因黏附而损失。

2煎煮药物前加冷水浸泡与加水量对煎液质量的影响

煎煮药物前加冷水浸泡30~60min,可使动、植物性药材干燥组织细胞充分吸水膨胀,有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浸出完全。花、叶、茎等为主药材可浸泡30min左右;根、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min。若煎药前未用冷水浸泡而直接加热,药材的细胞外层蛋白质凝聚,形成坚实“包膜”,不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但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煎煮药材时的加水量与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及病人的服用量有关。同一方剂在一定条件下,加水量越多,其煎出物含量越高。但加水量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加水量大,汤液多,药液浓度低,加重病人服药负担。实践证明,加水量以高出药物摊平后平面3~125px为宜。既保证了汤剂的质量,又利于病人服用。

3药材的粉碎度、药物的煎煮次数对煎液质量的影响

药材的粉碎度越大,药物的煎出率越高。例如党参切片比切段的总煎出物约高1倍;甘草粗末煎出的甘草酸约为饮片煎出量的2倍。但也不宜过度粉碎,否则煎液中无效成分的含量也会增多。汤剂习惯上煎煮两次。实验证明,药物只煎一次,有效成分的丢失率高达55%,煎二次后丢失率约为17%,因此建议煎煮三次,可提高煎液质量增加药材的利用率。药物煎煮完毕后,应及时滤除煎液,以免药物有效成分被药渣反吸收,从丽影响煎液的质量。

4“绞去渣”与汤剂质量的关系

“绞去渣”是指药材加水煎煮,滤出药液后不立即废弃药渣,而是把腰渣放入双层纱布或透水性好的棉布中,待药物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渣中所吸附的药液将药液与滤液混合服用,最后将药渣弃去。“绞去渣”可得到大量的有效成分,吸水性强的药材用该法可得到相当于原方剂量1/4~1/3的药液,这是充分利用药材,提高汤剂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总之,汤剂制各过程中煎煮器具、煎药方法、冷水浸泡与加水量、药材的粉碎度、煎煮次数都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对药物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正确的制各方法,能够控制汤剂的质量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对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生命安全均有重要的影响,也对日益减少的中药材资源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骏骐.中药药剂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