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10     浏览次数:338次

文章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有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由其引发的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而倍受医学界的重视。然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多隐性起病,患者开始往往无自觉症状,待其临床症状出现,周围神经已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               作者单位

田颖欣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北京

糖尿病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有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由其引发的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而倍受医学界的重视。然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多隐性起病,患者开始往往无自觉症状,待其临床症状出现,周围神经已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研究显示,皮肤交感反应(SSR)是检测糖尿病患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1-3]。我们采用此检测方法,对中药内服加外洗联合治疗DPN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观察病例来自2007年5月-2010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观察过程中脱失6例,实际记入统计80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44~75岁,平均(64.2±3.2)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12.32±2.52)年;合并DPN病程平均(2.72±1.88)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42~74岁,平均(64.8±2.5)岁;糖尿病病程5~22年,平均(12.99±2.22)年;合并DPN病程平均(2.79±1.91)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内分泌学》中DPN诊断标准[4]: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为糖尿病的依据;②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发凉、痛感,肌萎缩无力,夜间较重,下肢重于上肢,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膝反射减退或消失;③SSR有异常变化(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自定诊断标准);④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相关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DPN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标准;③年龄18~75岁;④空腹血糖(FBG)≤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⑤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③因患有精神疾病不能合作者;④过敏体质或对本制剂药物组成成分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准备妊娠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调节饮食,严格调控FPG和2 h PBG。治疗组给予益气和营通络方。处方:黄芪15 g,当归10 g,红花10 g,生地黄15 g,白芍12 g,丹参15 g,牛膝15 g,地龙10 g,木瓜15 g,鸡血藤30 g。加水500 mL,文火煎煮30 min,煎成200 mL药液,每日2次口服;同时配合外用骨科熥剂。处方:当归10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大青盐30 g,川牛膝10 g,红花10 g,防风10 g,木瓜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煎煮30 min,煎取200 mL药液加水泡洗治疗,水温40 ℃,每次30 min,每日2次。上述中药均由本院制剂室提供。对照组口服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500 μg,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8周。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静脉FPG和2 h PBG,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FPG,2 h PBG变化。②应用丹麦维迪肌电诱发电位仪(keypoint)检测各肢起始潜伏期及波幅。在室温20~24 ℃的条件下测定患者上下肢SSR。选用鞍形电极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和内踝胫神经,刺激时限0.1 ms,刺激强度20~30 mA。采用表面盘状电极在手心和足心记录参数。为避免适应性,2次刺激间隔60~120 s不等。记录3次波形的起始潜伏期,测量3次波形中的最大波峰值。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自定诊断此外,笔者认为,预防CVA的发生是关键,应该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发病诱因,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提高远期疗效。

标准与正常参考值进行异常结果判断。③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以无、轻、中、重按0、2、4、6分计,次要症状按0、1、2、3分计,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拟定。临床痊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腱反射恢复,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或基本消失,腱反射恢复,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及腱反射有一定程度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自觉症状、肢体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皮肤交感反应检测结果

治疗后2组各肢起始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显着缩短,波幅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DPN患者肢体SSR各参数比较

3.2 2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见表2)表2 2组DPN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3.3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表3 2组DPN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表4 2组DPN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DPN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中,将该病的中医病名统一为“消渴痹证”[6]。中医认为,DPN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痰浊与瘀血为标,但无论是以虚为主还是本虚标实,瘀血均贯穿DPN始终[6]。因此,我们采用益气和营通络方药内服以达到益气养阴、和营通络之功。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血不伤正;配当归、红花、丹参以活血,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妙;地龙、木瓜、鸡血藤、牛膝合用通络宣痹止痛;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桂枝温阳通经活络;白芍、甘草共奏酸甘化阴、柔筋止痉之功。

由于DPN多出现凉、麻、痛、痹症状,且下肢症状多重于上肢,泡洗等外治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位。中医认为,血得寒则凝,得热则散;骨科熥剂具有温经活血通络之效,外洗具有热力、药力的双重作用。热能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腧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末梢神经营养,从而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测定,是检测有髓大纤维的传导,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极早期受累的多是无髓及有髓的感觉小纤维和自主神经小纤维,传统的NCV测定这些小纤维受到限制。而SSR检测DPN可以早期发现交感神经小纤维损害情况[1-2],故我们选用SSR检测作为观察指标。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加外洗综合治疗能显着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肢体SSR的起始潜伏期和波幅,且与对照组弥可保相比,疗效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Vinik AI, Erbas T, Stansberry KB, et al. Small fiber neuropathy and neurovascular disturbances in diabetes mellitus[J].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1,109(Suppl 2):S451-S473.

[2] Nazhel B, Yetkin I, Irkec C, et al.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1[J]. 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 2002,42:181-185.

[3] Torigoe K, Numata O, Yazaki S, et al. Sym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children:dodiabetic children haved diabetic neuropathy[J]. Pediatr Int,1999,41:631-636.

[4] 廖二元,超楚生,毛季萍,等.内分泌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6.

[5]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237.

[6] 庞国明,闫镛,朱璞,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