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2-12-29     浏览次数:322次

文章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中药制剂以其药性平和、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大的优点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来源于天然产物,又具有良好的疗效,因而口服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临床上关于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较少。然而,药物的两重性决定了中药既能起预防治疗作用,同时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功能紊乱。随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探讨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         作者单位

朱东芳  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 102200

1 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药物方面的原因

1.1.1 过量服用:每味中药都有其一般用量,《中国药典》和中药学中对各种中药的成人常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临床应用时随症加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超剂量用药,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显示,中药不良反应主要由超量用药引起。王倩等[2]报道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甘草长期服用可出现水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林雪[3]曾报道过山豆根过量易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口服山豆根制剂过量致中毒病例1例,患儿男,4岁,智力及运动发育正常。3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体温在37.0℃。患病后3周口服山豆根制剂治疗,每次5 g制成煎剂服用,每天1次。服药第5天夜间,患儿反复哭闹,次日晨全身软瘫,送医院途中双眼上翻,全身僵硬后仰,每次持续几秒钟,数分钟发作一次,间断眨眼、伸舌、双手紧握,扭动。入院诊断:山豆根中毒引起中毒性脑病、双侧苍白球坏死,继发性全身性扭转痉挛。因此,临床医师应注重辨证施治,防止超剂量、超范围滥用中药的现象。

1.1.2 炮制方法不当:中药炮制是服用中药制剂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正确的炮制方法不仅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同时还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中药制剂时,医师应详细告诉患者煎服方法,因为煎法、火候、煎煮时间等均可影响服药效果。冯陆冰等[4]的研究显示,在乌头类药物中,由于乌头碱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无论泡酒、酒煎或以酒送服均可增强其毒性。林雪[3]报道山豆根因煎煮时间越长,其毒性越大,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正确煎煮,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1.1.3 多药联用:多药联用易引起不良反应,饮酒同时服药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西药联用不当均会引发不良反应[5,6]。医师或药剂师应了解患者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1.4 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中毒。如番泻叶为泻下药物,同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泡服,应注意可能发生低血钾,也可能导致肝硬化[7]。

1.1.5 中药制剂本身的因素:如药物的杂质、药物污染及药物的质量问题等[8]。

1.2 机体方面的原因

1.2.1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使得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有时个体差异也可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产生催眠作用,但对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入睡[9]。

1.2.2 病理状态:病理状态可影响机体的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作用。如肝肾功能减退时,可以显著延长或加强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1.2.3 特殊人群: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一般来讲,儿童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排泄较差,对药物作用较为敏感。孕期、经期妇女要慎用中药,以防发生严重后果。有些中药成分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所以母乳喂养期女性也应慎用中药。

2 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

2.1 与药物剂量有关

包括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因超剂量、用药疗程过长或因擅自滥用、误用有毒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A型药物不良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与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病死率低,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10]。

2.2 与药物剂量无关

包括B型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药物所致的变态反应。B型药物不良反应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难以预测,发生率很低,但病死率高。B型不良反应又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患者异常性两种,前者包括药物有效成分、分解产物,以及药物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赋形剂和杂质等所引起的异常作用;后者主要与患者的特异性遗传因素有关,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等[10]。

2.3 与配伍有关

中医用药多为复方,根据体质及病情变化随症加减,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如配伍不当则毒性增加。

2.4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一些中成药物长期服用可引起机体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袁惠南等[11]报道用含款冬花花粉的饲科喂养大鼠,可出现肝血管内皮肉瘤。中药还有很多成分不明,为了避免致畸胎作用,孕妇应忌用中药。据报道,有些中草药如百合、苦参、杏仁、桃仁、郁李仁、荠菜、酒等有致畸作用[12]。因此,孕妇在妊娠期的用药须十分谨慎,尤其是妊娠的最初3个月。

3 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涉及消化系统、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阎敏等[13]报道口服中成药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多见,如肝损害、药物性肝炎、腹泻、荨麻疹、局部皮疹、头痛、眩晕、心悸、肾损害及紫癜等。

4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4.1 提高诊疗水平和对中药制剂的认识

临床医师应不断加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中医的辨证用药和中药方剂的“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措施[14]。临床上使用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滥用。用药时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对孕妇、老弱、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有毒中草药。

严格控制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条件,对于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也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在药品的流通领域也应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4.2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鉴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许多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开展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国也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机构体制尚不完善。造成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未被重视且未上报,从而降低了人们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提高药剂人员和医护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遇到中药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做到不良反应制度透明化。

4.3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理毒理研究

每一种中药制剂在应用于临床试验之前,需反复经过动物实验验证,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毒性反应症状,明确不良反应的靶器官,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监护和药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据。对于临床上报道的不良反应,要阐明导致不良反应的成分及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4.4 加强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宣传

由于人们普遍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以致滥用、误用中药制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由此产生的各种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如肝损害、肾损害、消化道疾病、休克等,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应加强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纠正人们对中药制剂的错误认识,强化人们的中药不良反应意识。

综上所述,药物滥用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的损害已成事实,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或很难恢复。因此,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孙定人主编.药物不良反应.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2 王倩,张艳丛,解丽君,等.我国1990年-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中国药房,2000,11:226.

3 林雪.服过量山豆根煎剂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59.

4 冯陆冰,孙立靖.论中药不良反应.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85586.

5 林显云.浅析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海峡医学,2003,15:80.

6 赵博.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131.

7 骆小娟,王荣芳.番泻叶的功效及不良反应.北京中医杂志,2002,21:165.

8 周晔主编.生药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

9 周泉,黄富宏,殷金华.中成药不良反应增多原因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1102111.

10 李俊主编.临床药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138.

11 袁惠南,王秀文,林飞.某些天然药物或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的致突、致癌及致畸作用.中成药,1990,12:3638.

12 丁涛主编.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

13 阎敏,李新中,尹桃.81例口服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3601361.

14 吴俊芳.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045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