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中药复方“疾病缩减效应”假设及其验证实验

发表时间:2012-12-28     浏览次数:334次

文章摘要:提出了疾病缩减效应假说,认为这一假说可解释中医用药规律及中药配伍提高疗效的机制。并以胃溃疡病作为病理模型,理中汤为对象,进行拆方实验,以验证疾病缩减效应是否存在,揭示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科学性及其研究的可行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吴水生  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 350108

郭改革  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 350108

李长伟  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 350108

吴符火  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 350108

陈朝元  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 350108

Hypothesis of TCM Compound “Disease Curtailment Efficacy” and Its Experiment Wu Shuisheng, Guo Gaige, Li Changwei, et al Fujian College of TCM, Fuzhou(350108)Abstract: It puts forwards the hypothesis of disease curtailment efficacy, viewing that it may explain the TCM medication rule and the mechanism of TCM compatibility improving cure effect; taking gastric ulcer as pathological model, Lizhong Decoction as object, it makes split formula experiment to test its existence of disease curtailment effect, exposing the scientific and available hypothesis.Key words: disease curtailment efficacy; gastric ulcer; Lizhong Decoction;hypothesis

1 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提出

为了解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其与药效相关性,我们提出了疾病缩减效应假说: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在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以低于其某一单体成分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后,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与某种疾病有关的多个直接靶点或间接靶点,此后,以协同、整合等形式,通过"疾病缩减效应",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药理作用。

疾病缩减效应:假如某疾病A有x1,x2,x3……xn个病理环节,现有d1,d2,d3……dn种单一化合物药物,这dn种化合物各自均对疾病A有治疗效果,但它们分别针对的是上述xn个病理环节。根据药效学量效关系原理,在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内,选用某药物di,使得其药效为最大效应的10%(此时药物di的用药量记为dix10),疾病减轻或好转了10%,因而用药后疾病A还剩90% (110%)1;如果di与dj两药同用,且用量为dix10,djx10,此时用药后疾病A剩81%[(1~10%)2];同理,如果xn个药物同时应用,且其用药量均为dnx10时,用药后疾病A的结果将为(1~10%)n。所以,随着n的不断增大,A的结果将越来越接近0,也即疾病将越来越倾向于消失而痊愈。

根据《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要使疾病A“十去其九”,经计算后药物(其用量为dnx10)数量n为2122(21∶10.94%;22∶9.85%);若di的用药量为dix20,则使疾病A“十去其九”时所需的药物数量n为10~11(10∶10.74%;11∶8.59%)。在一剂药中含有10~22个具有活性的化学成分,这对中药复方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如泽泻中具有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成分就有泽泻醇A、B、C,泽泻醇单乙酸乙酯A、B、C,胆碱、精氨酸等等,若与山楂、石决明、茵陈等配伍用以高血脂的治疗,如此组成的中药复方中具有降血脂活性的化学成分定将不少于22个。

这一假说可解释中医用药规律:药简力宏(提高dix值)或药味多(增加药物数量n)而用量减(减少毒副作用)。

如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药仅四味,但用量却甚大,能如此应用在于:一是此四药药性平和,毒性不大,短期内用此大量,不致中毒;二是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有利于疗效发挥。即加大dix值,减少药味n,也能达到使疾病“十去其九”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毒性、作用峻猛、反应剧烈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减短疗程,“十去其六”,以缓图治,如十枣汤的用量甚小,且中病则止;或增加药味(n),针对多个相关靶点,起协同、整合、加强的作用,达到减轻疾病的目的[(1~10%)n]。

这一假说正好解答了中药讲究配伍以提高疗效的机制。一般地就单味药而言,其有效成分结构往往相似,从构效关系上看,其作用靶点(病理环节)可能大致相同,在治疗上存在疗效叠加效应(dix1+dix2+……+dixn)甚或竞争拮抗效应。而不同药味,其有效成分结构差异较大,作用靶点(病理环节)往往不同,因而增加药味(n),可针对多个相关靶点,起协同、整合作用,提高疗效,达到减轻和治愈疾病的目的[(110%)n]。

2 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实验验证

针对所提出的疾病缩减效应假说,我们选择了现代医学认识清楚的胃溃疡病作为病理模型,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取得较好疗效的理中汤为对象,进行拆方实验,以验证疾病缩减效应是否存在,初步揭示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科学性及其研究的可行性。

2.1 实验材料

(1)动物:4月龄SD大鼠,体重200g左右,雌雄兼用。(2)仪器设备:Haier低温冰柜、离心机、O2气体罐、大鼠固定架、游标尺、解剖显微镜、缝合针线及手术器具等。

2.2 方法

(1)分组:①理中汤组;②炙甘草组;③干姜组;④白术组;⑤人参组;⑥模型组。(2)药物用量:①理中汤组: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2.25g,整方用量为9g;②人参9g;③干姜9g;④白术9g;⑤炙甘草9g。(3)实验用中药的制备:分别称取上述用量的实验用药物,用挥发油提取器将干姜、白术两味药提取挥发油后,再与人参、炙甘草合并用,以8倍量蒸馏水煎煮2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合并挥发油,制成一定浓度的实验用制剂,置冰箱中备用。单味中药的制备: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分别(干姜、白术两味药分别提取挥发油后,其残渣)用8倍量蒸馏水煎煮两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干姜、白术两味分别合并挥发油),制成一定浓度的实验用制剂,置冰箱中备用。(4)给药:动物造模前2天,按各组动物公斤体重换算用药量,灌服各规定药物,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2天,实验当天早上灌服1次。空白组给等量的注射用水。

2.2.1 大鼠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模型

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24h,在乙醚麻醉下,四肢固定于自制的有机玻璃大鼠固定架上,置于调节至4℃左右的内通以O2的大冰柜内,保持2h后结束造模。

2.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本项目的检测指标应涉及胃壁细胞上的胃泌素受体、H2受体、毒蕈碱受体和H+K+ATP酶等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直接作用靶点,如此最能说明问题。但是本项目中未予采用,是考虑到所采用的西药作用靶点已十分明确,而本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在低于各药单一剂量情况下,各药联合运用时是否起到了整合、协同、放大效应,因而从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活性、胃泌素测定等整体实验上仍可以判断此效应是否存在,结果也能说明问题。

(1) 溃疡指数计算。造模结束后,以乙醚麻醉,打开腹腔,结扎贲门和幽门,注入1%甲醛溶液,并浸入同浓度甲醛溶液中,20 min后沿胃大弯剖开,用水轻轻冲洗去胃内容物后展开,置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损伤并计算胃溃疡指数。黏膜损伤指数计分参考Guth 方法,以糜烂点直径的大小分5个等级,决定各等级的溃疡点数,通过累积定出黏膜损伤指数,即:斑点样糜烂-1;糜烂点≤1 mm-2;糜烂点直径大于l~2 mm3;2~4 mm -4 ;> 4 mm -5。总计后作为溃疡指数,在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2)胃液酸度、游离酸、总酸度测定。在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项下,收集胃液后,准确计量胃液体积。将大鼠胃液置5000 rpm速度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0.5ml,平行测定两份。以酚酞的乙醇溶液( 1% )和二甲氨基偶氮苯的乙醇溶液( 5%)做指示剂,用0.01 mol/L氢氧化钠滴定胃液颜色变为橙黄色做为游离胃酸的终点,继续滴定胃液变成红色做为总酸的终点。记录2次滴定所耗用的氢氧化钠的体积,计算游离酸的酸度及总酸度。胃液量以ml/100 g 体重(ml/100 g)表示,总酸度以H (mmol/100 g/12h)表示,胃酸度以H (mmol/L)表示。

(3)胃泌素的测定。在“大鼠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和“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项下,大鼠摘眼球取血2ml,放入事先加抑肽酶和EDTA Na2的离心管,迅速离心取血清放入空白离心管,低温保存以供测定胃泌素等项目。具体测定按试剂盒方法。

2.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用t检验方法。

2.3 结果

(1)疾病残留度见表1。表1 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指数及疾病残留度的影响(略)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以模型组的平均值A为100%疾病指数(原始状态),而各单味药组平均值Bdn为经过治疗后疾病残留指数(治疗后状态),那么各单味药组疾病残留度(Residual) Rdn=(1-(A-Bdn)/A)。复方组理论疾病残留度Rdm=(1-(A-Bdi)/A)×(1-(A-Bdi)/A)×…×(1-(A-Bdn)/A)×n。之所以要乘以n,是因为本复方各组成药物的用量均为各单味药用量的1/n,因而如果在线性量效关系范围内,其整体效应就相当于单味药用量的1/n,所以复方组的最终效应当乘以n倍。本实验中理中汤组理论疾病残留度=(1-(A-Bd1)/A)×(1-(A-Bd2)/A)×(1-(A-Bd3)/A)×(1-(A-Bd4)/A)×n=0.588×0.817×0.464×0.418×4=0.372。

(2)理中汤对大鼠胃溃疡模型胃酸等指标的影响见表2。表2 理中汤对大鼠胃溃疡模型胃酸等指标的影响(略)。 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理中汤组及各组成药物组均能使胃酸值降低,以游离酸以干姜组降低最为明显,而总酸度则以甘草组为最;胃泌素各组之间均未显示出差异,说明理中汤不是作用于胃泌素的分泌而起作用。

3 讨论

3.1 模型的选择

理中汤出自由《伤寒论》,具有温中袪寒,补益脾胃的功能,临床中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君药;人参补虚益脾,培补后天之本,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健运中州,是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共成温补脾胃之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的治疗。这与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的病理模型机制甚为相符,因而本实验选用此模型来进行实验。

3.2 实验药物用量的确定

理中汤原方用量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g,但考虑到本实验目的为验证方中各药味的协同作用,如果方中每味药物用量与单味药物用量相同,则难以反应与说明其整合与协同作用,故此每味药的用量为各单味药用量的1/4,即2.25g,整方用量为9g。而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单味药组用量分别为9g。

3.3 实验结果表明

以溃疡指数为指标时,理中汤组、人参组和白术组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也即理中汤、人参和白术能有效防治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疾病,而炙甘草和干姜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抗胃溃疡效应。这与理中汤以干姜为君药的理论不相一致。考虑其原因可能脾胃气虚是中焦虚寒的基础与进一步的发展,而人参与白术均为健脾益气之品,故显示出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中以理中汤为最佳,其次为人参,再其次为白术,说明干姜与炙甘草能加强人参与白术的作用,证明了复方存在的整合与协同作用。以游离酸与总酸度为指标则各实验组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抑制胃酸分泌的功能,具体原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胃泌素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此指标对此模型没有特异性。

3.4 疾病缩减效应的验证

本实验中理中汤组理论疾病残留度为0.372,实验结果实际疾病残留度为0.320,理论与实际值十分的接近,说明其疾病缩减效应的客观存在。也即说明中药复方通过多成分的协同、整合,通过多种作用靶点起到减轻病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