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论《内经》对生命规律的探微

发表时间:2014-09-05     浏览次数:466次

文章摘要:《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大则天地,小则动植飞潜,无所不包,特别是对人体生命的起源、本质,生命的生长、繁殖、发育、衰老等生命规律、养生理论及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的起源,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古代生命科学的巨作.正如张介宾在《类经》序中说:"《内经》者,三坟之一.……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大则天地,小则动植飞潜,无所不包,特别是对人体生命的起源、本质,生命的生长、繁殖、发育、衰老等生命规律、养生理论及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的起源,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古代生命科学的巨作。正如张介宾在《类经》序中说:“《内经》者,三坟之一。·一其文义高f-i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护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通过学习《内经》使我们认识到生、长、壮、老、已是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养生与治疗是保证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对启迪生命科学理论研究,指导临床有其重要的意义。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内经》对生命的起源,做了深刻而具体的论述。首先,从哲学范畴上讲,万物及生命皆源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早在数十亿年以前,天地未开之时,宇宙是一个混沌状态,《易经》称之为“太极”,其中阴阳二气相混,但运动不止。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气逐渐下降,凝而成地;阳气逐渐上升,聚而成天。天地成而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气候变化,宇宙间具备了产生生命的环境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说明阴阳是化生万物之本。又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截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说明自然界生物的生命一,皆源于阴阳之气(合和)的运动变化其次,从人的生存而言,人类的诞生是宇宙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同样也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生成。《周易·系辞传下》曰:“天地氨氢,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二气密相交感,就产生了生物《灵枢。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四时六气、阳光雨露,是“天之德”;五行、五味是“地之气。”天德地气上下交通,化生万物因此,天地便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时空父母。
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人是阴阳的统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精”是自然界天地之气的精华,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为生化之始基。“神”指生命活动。《灵枢·本神》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即男女交靖,阴阳精气结合,孕育了新的生命。《灵枢·决气》也日:“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天年》论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所以说人的生命源于父母,以母之精血为基础,以父之精气为外卫,父精母血相结合,二者相互作用,促成了胚胎的形成而产生新的生命,即“形俱而神生”。
胚胎的形成标志着新的生命的开始。《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明确指出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均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化育而成。《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和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必须是形神俱备,形神合一。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首先是气血荣卫开通,使胚胎得以母血的不断营养;其次,由于母血的营养,脏腑组织逐渐形成;伴随着形体的生长发育,包括精神思维意识在内的各种生命功能也逐渐得到了发育。经过十月怀胎,由胚胎变为胎儿,发育成熟后分娩而为人。
2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性
2.1小儿时期从脱离母体环境(分娩)那一刻起,人就开始踏上了生、长、衰、老、已的人生历程,任何人皆莫能外。在小儿时期,机体处于一种蓬勃生长的状态,且以阳生为主要趋势,称为“纯阳之体”。《颅囱经》曰“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小儿机体阴阳均未充足成熟,又称为“稚阴稚阳”之体。“稚阴稚阳”学说是对“纯阳”学说的完善与补充,这些理论指导着中医儿科学的临床实践。石寿棠《医原》说:“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尊,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稚阳未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
说明小儿机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特点。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是指小儿五脏的有余与不足,并不是病理的有余与不足,而是“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在五脏生理特性中的表现,是本脏之气的相对有余与不足。
2.2《内经》的生命阶段划分《内经》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主要有女七男八和十年节律2种说法。
2.2.1女七男八说法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以七岁、男子以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分别论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衰老变化过程及其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其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故发鬓白,身体重,步行不正,而无子耳。”其论述之精辟,内容之详尽为历代医家所遵循。提出齿、发、生殖生育能力是《内经》研究观察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女子七岁,男子八岁,“齿更发长”,处于发育阶段;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天癸至,出现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而有生育能力。女子二十一岁,男子二十四岁,“真牙生而长极”,女子二十八岁,“身体盛壮”,男子三十二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说明气血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类型已基本定型。
女子三十五岁,“发始堕”,四十二岁,“发始白”;男子四十岁,“发堕齿搞”,四十八岁,“发鬓斑白”,此年龄段,人体开始走向衰老。女子四十九岁,男子六十四岁,“天癸竭”,在女子“地道不通”即绝经、“无子”;在男子则“齿发去”、“精少”,此年龄段,人体生育能力丧失,已经走向衰老。《内经》特别重视肾气在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若能重视养生,节欲保精,保全肾气,可延缓人体寿命。
2.2.2十年节律说法生命以十岁为一个阶段,与《素问·_L古天真论》女七男八岁为一个生命阶段不同。张景岳认为:“此与前篇女尽七七男尽八八互相发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阴阳之限数;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揍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月干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又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以十年为基数对人的生长衰老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表现做了生动的描述,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即为神气的盛衰过程,如“好走”、“好趋”、“好步”,标志着生长发育的生长过程,也就是神气旺盛的阶段;年到四十岁,肾中阴精阳气已经衰减一半,人也就开始衰老,出现“好坐”、“荣华颓落”;五十岁之后,随着神气逐渐衰败,出现身体沉重,耳目不灵。五脏之气也逐渐衰竭,先自肝始,继而心、脾、肺、iF3,每十年为一个阶段,直至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神气的盛衰,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神气的有无,决定生命的存亡。因而保养精、气、神是健康长寿的关健。
3养生保健在生命各阶段的指导意义
人的生命即寿命,为历代医家所探索的重大问题,延年益寿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乃指上古懂养生之道之圣人,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天年”,即自然之寿命。老子认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度”。《尚书·洪范篇》云“寿百二十岁也”。东汉名医张仲景也有“抗老延龄,以达百岁”之说。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亦指出:“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人的寿命标准为百岁至百二十岁。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教授从细胞分裂周期计算,人的寿限为100一120岁。西德的弗兰克认为寿限当为110一113岁。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为生长期的5一7倍,人的生长期为25年,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5一175岁。《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寿命的因素有先天、后天和地理环境等。因此,父母在胎孕期及胎儿出生后的各生命阶段,养生保健至关重要,为延年益寿创造有益条件。
3.1父母康健,子代强壮人的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精血旺盛与否直接关系到子代的健康、长寿。《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故子代的一切均由父母所赋予。外至音容笑貌,内至个体差异,甚至父母某些疾病如癫痛、哮喘等,都可能延传给子代,具有遗传性。若父母体质优良,脏腑气血充盛,肾精充足,此时受胎生子,往往体质强壮。反之,若父母体质衰劣,脏腑气血虚少,Ig精不足,勉强受胎,其子多赢弱。故有“母壮子肥,母弱子瘦”之说。所以说欲做父母之人,应安心静养,节欲保精,保全肾气,勿泄其气,勿食烟酒湿热之品,防其乱精。待其肾精旺盛之期,适时受孕,其子多壮。母体孕后宜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心情宜愉悦,动作宜舒缓,忌房事,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3.2后天养生,延年益寿《内经》认为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故曰“天人合一。”人之出生,依赖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而生存,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但自然界阴阳盛衰、四时气候变化,又无不影响着人生理、病理变化,关乎到人的寿命的长短。《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这二者截然不同,其半百而衰者,是指不懂养生之道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灵枢·天年》日:“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人之所以中年而夭,其原因在于先天n赋薄弱,后天不知养生调养,起居无节,竭精耗真。故重视养生保健,做到“阴平阳秘”,“天人合一”,使“形与神俱”,“却老全形”,延年益寿。
3.2.1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化生万物及生命之本,应取法于阴阳变化之规律,顺应四时养生之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使其“天人相应”,即春天养生之气,夏天养长之气,秋天养收之气,冬天养藏之气,补其不足,纠其偏胜,协调阴阳,达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明人体生命以阳气为主导。《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若阳气充盛,则人体生机盎然,否则日渐衰老,甚至折寿损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内养精神,外养形体。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倡导阳非有余,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故重视维护阳气,是维持生命,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与此同时,《内经》又非常重视阴精与天年的关系,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
可见,阳气和阴血的不足,两者都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二者又不可截然分开,因为保存阳气有助于化生阴精,聚存阴精亦有益于护养阳气。调和阴阳,应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养生方法,包括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气功修炼等,使人体阴阳气血保持协调。
3.2.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内经》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自我调养,防止五志太过伤五脏。做到安心静养,少有欲望,“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嗜欲而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能做到真气固而调顺,精神内守而不外驰。使其“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职务地位,感到知足,知足则常乐。如唐·王冰所说:“《老子》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使其形与神俱,元真通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2.3食饮有节饮食是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化生之源泉,由此而保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做到合理饮食,科学饮食,定时、定量、五味调和、寒热适度、清洁则益于健康。若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饥,则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故《灵枢·五味》说:“谷不人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暴饮暴食,超越脾胃纳化能力,则伤肠胃,宿食积滞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饮还要寒温适中,《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过食辛热温燥致胃肠积热而伤阴,甚或助火耗气;过食生冷寒凉致寒湿内生则伤阳,甚或冰伏其邪;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化热而致病,甚至变生瘤积。五味所喜则增气,偏食偏嗜伤五脏。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一也”《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眠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3.2.4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虚邪、贼风、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体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避邪气如避矢石,不避则伤人,伤人则病,病则正气受损,多病则减少人的寿命。
3.2.5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肢体要常运动,动者气血常通,生命旺盛;劳作不违背常度,劳逸要适宜,过劳则气耗。《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劳”包括劳心、劳力、房劳。这几方面得不到很好地调养,就会劳精劳神,发生疾病,甚至损伤人体的元气,元气久伤而不能复,则损折寿命。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医学纲目》曰:“何谓五劳?心劳血_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讲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截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曰:“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以上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起居失常,因劳所伤,积劳成疾,损寿折命之病因。
3.2.6畅达情志喜、怒、悲、恐、忧、思、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不同刺激的反应,也是心神活动的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正常情况下,情志畅达,心情喜悦,可使营卫通畅,气血流通,阴阳平和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若七情刺激太过,超越常度,就会对身体产生损害。《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过怒则肝气上逆,可使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
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则喜笑不休,甚则为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不藏则散荡;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乃生满胀;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惧伤肾,‘肾伤则精却。
《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屡厥,精时自下’‘大惊可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所以,一匕情过极,可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不和而产生诸多疾病或使疾病加重。因此,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制胜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为中医情志治疗的法则之一。通过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3.2.7适地而居《内经》明确指出,人的寿命与地理环境有关。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东南方地势低、气候温热,属阳胜之所,人体揍理常开,阳气发泄易于耗散,精气偏降于下;西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阴胜之所,人体揍理致密,阳气内守精气偏奉于上。《素问·五常政大论》日:“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意即阳胜之所,生物的生长发育先于天时,而阴胜之所,生物的生长发育后于天时。人的生命也必然受到地理生化规律的制约。
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素问·异法方宜论》又指出不同地理环境可导致不同的疾病,“故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在古代这些均是产生疾病,影响人体寿命的因素。但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缩小了东西南北气候差别,消除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相应疾病明显减少,人们的寿命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