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自拟清解透表汤加减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9     浏览次数:374次

文章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清解透表汤加减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解透表汤加减配合抗炎补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6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的病毒性传染病,它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等20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它是以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临床待征。手足口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1]。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流行暴发,并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患儿死亡,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其他地区,亦经常有手是口病暴发流行的报道。目前西医对手足口病敞无特效疗法,主要是争对患儿进行抗炎及对症处理[2]。而中医治疗本病却有特殊的优势,能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顾的疗效。笔者总结了2O09年8月-2012年8月治疗手足口病的经验,发现自拟清解透表汤加减对小儿手是口病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3]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1.2 纳人诊断标准[3]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之一者即可确诊。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1.3临床分类[31①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②重症病例:分2类。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型,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哕音等,以及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情况之一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诊断均符合相应标准。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0个月~13岁,平均6.7岁;手足皮疹28例,口腔疱疹12例,口痛流涎10例。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9个月~13岁,平均6.6岁;手足皮疹26例,口腔疱疹13例,口痛流涎11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在出院后停止治疗。

1.5.1 对照组 ①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③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④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⑤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⑦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1.5.2 治疗组 患儿均采用自拟清解透表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板蓝根15g、金银花15g、荆芥10g、薄荷8g、芦根12g、蝉蜕5g、僵蚕5g、牛蒡子5g、藿香5g、甘草5g。将所有患儿分为2个阶段治疗,第1阶段为发病后1~3d:一般患儿疾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双手、足、臀部及口腔发生红色疱疹,出现舌边鲜红色,苔薄白且干,脉浮数等症状,此时一定要注意兼夹证的处理。兼有湿邪者,患儿身热不扬,或低热缠绵不解,午后热甚,胸痞呕恶,乏力,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沉,应采用清热之法加以芳香化湿或甘淡渗湿,药加佩兰、白芷、滑石等。第2阶段为发病后4~7d,此时患儿症见高热,就加用解热镇痛药,也有可能没有明显的退热效果或短时退热后体温立即升高,汗出,双手、足、臀部及口腔散在暗红色疱疹,口渴、唇红、口腔,咽喉溃疡,小便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若兼见手指抽搐、牙关微噤、呕逆等,应加用羚羊角、钩藤、龙胆草、鲜竹茹等,以清热息风,凉肝降逆;若兼喉中痰鸣,黏稠不易咳唾,应加鲜竹沥。同时采用抗炎、补液等综合对症治疗。

1.6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2组患儿的综合疗效情况,体温恢复平均时间、疱疹愈合平均时间、皮疹消退平均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出院后随访精神状况改善平均时间、自我行为控制时间及情绪波动消失平均时间。

1.7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依据用药后体温下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评估疗效。显效:48h内体温正常,皮疹明显减少,一般状态好转,口腔溃疡愈合完全,72h内不流涎,能进食,能正常玩耍;有效:72h内体温正常,皮疹减少,一般状态好转,口腔溃疡部分减少,5d内不流涎,能进食,能正常玩耍;无效:服药7d后,症状无改善,皮疹无减少或增多,口腔黏膜充血,溃烂明显,或合并细菌感染。

1.8 统计学处理 通过对2组患者各项指标观测,各项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64%,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2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2组体温恢复时间、疱疹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皮疹消退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判断,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见表2。

2.3 2组治疗后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跟踪、电话随访,共观察3组数据,即精神状况改善平均时间,自我行为控制平均时间及情绪波动消失平均时间,发现3项数据中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O5)。见表3。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于1957年由新西兰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它主要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病毒71型引起的一种主要以手足部皮肤皮疹及口腔炎症为特征的疾病[4]。手足口病会有潜伏期,潜伏期2~6d,当感染了病毒以后,患儿一般出现一些前驱期症状,如低烧、食欲不佳、神志萎靡等。手足口病诊断重要依据为:首先要有流行病史且口腔多发疱疹或溃疡,突发性丘疹,疱疹分布在手、足、口腔等部位。表现在皮肤和口腔黏膜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监测,若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血压偏高,血糖升高时就要警惕危重症的发生。近年发现,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12岁以内患儿,目前大多学者认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是病毒直接侵犯以及病毒感染后激发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所致。目前抗手足口病毒尚无特效药,治疗主要集中在抑制全身免疫炎症反应上面,而中医药治疗正在发挥它独有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在我国也越来越普遍,且很多研究都有基金的支持,为开创中医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5]。但中医目前对小儿手足口病尚无明确的诊断及辨证标准,只能参考西医进行治疗,需要广大中医工作者进一步深人研究。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清解透表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中板蓝根和金银花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病毒71型有抑制的功效。荆芥能解表散风,有镇痰、怯风、凉血之功,对治疗发热、头疼、寒热、发汗、呕吐有较好的效果。薄荷可以健胃祛风、祛痰、利胆、抗痉挛,能改善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牙痛、恶心、皮肤瘙痒、腹部胀气、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芦根性味甘、寒,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等功效。蝉蜕及僵蚕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治疗风热感冒尤为适宜,主要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牛蒡子亦有疏散风热、开音、利咽透疹、解毒消肿之功。藿香理气和中,辟秽祛湿。而甘草能调和诸药[6]。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透邪外出之功效,同时配合抗炎、补液处理,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笔者采用中药及辨证疗法,同时配合抗炎、补液之法治疗小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明显缩短了疗程,说明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应进一步推广和发扬。

4 参考文献

[1]陶摇红,张摇韬,林庆锋.口服中成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7):1930-1931.

[2]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3]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9-98.

[4]Lin TY,Chang LY,Hsia SH,et al.The 998 nterovirus 71 out breakin Taiwan:pathogenersis and managemient[J].Clin Infecd,2002,34(2):52-57.

[5]张洋,杜建杰,施毅.1998—2008年我国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90-91.

[6]陈建平.辨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