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发泡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gE、IL-4、IFN-γ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8-29     浏览次数:464次

文章摘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鼻黏膜,是以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为主的疾病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R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约为23%,7岁以上儿童发病率高达15%。本研究探讨发泡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总IgE、IL-4、及IFN-γ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

变应性鼻炎(AR)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鼻黏膜,是以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为主的疾病[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R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约为23%,7岁以上儿童发病率高达15%。本研究探讨发泡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总IgE、IL-4、及IFN-γ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变应性鼻炎患者12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4岁,其中男78例,女48例。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无心、肺、肝、肾、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原发疾患,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3~80岁,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1d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h;病程至少1年。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按“同部同组”和“同经同组的原则选取4组有效穴位。第1组:大椎、上星、脑产;第2组:肺俞、脾俞;第3组:关元、命门;第4组:飞扬、至阴。每次治疗只取一组穴位,每隔两天治疗1次。四组穴位全部灸完为一疗程(共12天),观察疗效。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唪10mg,每天1次,局部应用伯克纳鼻喷剂喷鼻,1次2喷,每日3次,连用12d停药。

1.3疗效标准参照文献E剑,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包括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等自觉症状消失。检查双下鼻甲无水肿,颜色正常(淡红色),12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减轻,包括鼻痒,流清涕量少,打喷嚏次数减少,且发作次数减少,未愈:自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治愈率+好转率为有效率。

1.4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变异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患者静脉血4mL,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总IgE、IL4、及IFNγ,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IL4、及IFNγ的变化。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资料采用(z±s)治疗,计数资料采用√,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清总IgE、IL4、及IFNγ水平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IgE、⒒4、及IFNγ水平均处在相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血清总IgE、IL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ˉ治疗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L座、及IFNγ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常年变应性鼻炎是人体在接触某种物质后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使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利腺体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鼻鼽”,临床典皿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大量流清涕,鼻痒鼻塞,反复发作,多年不愈。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观察发泡灸在临床中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并从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出发,观察发泡灸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西医免疫学相关I指标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发泡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参考文献

[1]Keith P K,Desrosiers M,Laister T.The burden of allergic rhinitis(AR)in Canada:perspectives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J].Allergy Asthma Clin Immunol,2012,(01):7.

[2]Gr(o)ger M,Klemens C,Wendt S.Mediators and Cytokines in Persistent AllergicRhinitis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Applied Immunology,2012,(02):171-178.

[3]陈美仁.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50[J].湖南中医杂志,2006,(05):61.

[4]Won T B,Jang E,Min S K.Treatment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for systemic steroids in nasal polyposis[J].Acta Oto-Laryngologica,2012,(01):582-587.

[5]秦尔奇,苑家敏.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2,(02):74-76.

[6]陈兴华,文庆华.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11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01):64-65.

[7]陈传江,吴强,林栋.经络假说与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01):26-28.

[8]Bums D.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J].Nursing Standard,2012,(32):41-46.

[9]Gr(o)ger M,Klemens C,Wendt S.Mediators and Cytokines in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and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Applied Immunology,2012,(02):171-178.

[10]Kiln Y H,Park C S,Jang T Y.lmmunologic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local allergicrhinitis[J].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