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地方一般工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4-06-05     浏览次数:390次

文章摘要:地方一般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吉林化工学院作为地方一般工科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地方企业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以工程素质培养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高校群,即:(1)科研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这些大学是以国家部委直属工程类院校和省重点理工大学为龙头构成第一层次的高校群,这类高校办学实力雄厚、水平高,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教学型大

1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必须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而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条件[3]。

吉林化工学院属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其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提供,所以药物制剂专业的办学定位是面向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10年学院全面修订了08版培养方案,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及反馈信息,重新制订了2010版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根据我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自身定位与服务面向,对原版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强调,在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从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吉林省内各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单位、医药院校、医药生产企业、医院、药事管理和药检所等部门培养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设计、研究、质量监控和管理等工作的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

2 人才培养模式

以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为基础,将素质、知识、能力、创新、应用融为一体,以面向制药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系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运用药学、药物制剂理论和技能、制剂研究、剂型设计、制剂生产设计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结合,厚基础、重实践、理工结合、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现代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3 教学模式

以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工程技术相融合、创新创业相融合、成人成才相融合。知识结构系统化、课程体系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4 课程设置

4.1 课程设置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现代制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生产方式的更新不断加快,生产领域中先进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集成的趋势日渐明显,由于大多数毕业生将走向产业,直接到工程和生产第一线,到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领域就业,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从业特征也决定了工程教育必须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熟知工程,适应工程需要,敢干、能干、会干又肯干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4-6]。因此,对于工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制药工程技术和环境,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其有更好的适应性。

以构建“化学药物制剂主,中药药物制剂为辅,适当渗透生物药物制剂”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基础教育,突出工程知识教育,加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拓宽专业方向为课程设置总原则,使新修订的课程体系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体现文理渗透。

4.2 课程体系特色

吉林化工学院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以突出工程素质教育为特色。

所谓“工程素质”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这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需要见多识广,思维开阔,善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从而具有创新思想,并且能付诸实施。工程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四个方面:1)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2)受过必要的工程实践的训练;3)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能够吃苦耐劳适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

在修订的新的课程体系中,对原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加强了工程型、实践性理论课、实践环节在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以便大力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4.3 课程内容的安排

培养方案中,药物制剂专业课程的设置共分六个模块,即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课、拓展教育课、综合教育课,总学分为192.5。

新制订的课程体系中,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与国内其它药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工程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由原来的23教学周修订为25教学周,增加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3.1 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突出工程素质教育”的原则设置主干课程。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把原来不分专业,学时数、课程性质均“一刀切”的一些公共基础课,根据专业需要进行了较大的学时调整,为了使专业知识更具系统性,一些相关课程进行了整合,精减下来的学时用以补充工程实践环节或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些主干课程学时不足的情况,真正体现了“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即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知识模块。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化学及工程工艺知识功底,设置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电工学、仪器分析、制剂工程学等主干课程;为构建学生医药、生物学知识模块,设置了生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信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主干课。

4.3.2 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工程素质的一个关键手段。药物制剂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直都很重视并强化学生“三个环节”,即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实践训练。在整个实践锻炼过程中,始终强调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能力、计算能力、制图能力、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7,8]。

4.3.2.1 实验教学环节

药物制剂专业的实验环节包括: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着重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基础课实验着重巩固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是对上述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该部分实验内容不仅加入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部分,同时注重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简单的文献综述,了解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和实验(生产)原理、工艺过程等,了解实验在企业生产实际中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和工程素质。

4.3.2.2 校内外实习环节

吉林化工学院药物制剂专业自成立以来,已先后与吉林市三家制药企业达成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下,建立校企合作,学校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优先提供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教学基地。学生通过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各岗位操作的全真练习,掌握药品企业生产的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符合工作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4.3.2.3 毕业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教学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90%都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情况选定的,且实行一人一题制。把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可以让本科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为期16教学周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时机,并亲身体验独立完成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整过程,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很快适应和胜任相关的技术工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也促进并保证了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5 结语与展望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中逐渐完善,对于地方一般工科院校而言,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准确地定位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构建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药物制剂专业是吉林化工学院年轻的专业,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突出工程素质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药物制剂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课程体系,为地方一般工科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桂英.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05,1:43-45.

[2] 马凤余,彭代银等.面向21世纪为地方加快培养高级药物制剂专业人才[J].药学教育,2001,17(3):10.

[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 黄燕生.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9,1,78-79.

[5] 罗磊.药物制剂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1):85-87.

[6] 张玉祥.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37-38.

[7] 王丹丹,乔大伟.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培养“手脑并用”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169.

[8] 钟方丽,王亚红,王晓林,等.工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