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回回药方》防治脑系疾病的剂型及用药规律探析

发表时间:2012-12-14     浏览次数:372次

文章摘要:本文对《回回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主要涉及防治脑系疾患内容的方药原文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厘析和归纳,深入探讨了中国回族医药学防治脑系疾患的临床剂型特征和用药组方的规律。

作者                                  作者单位

冯彩琴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 750001

贾孟辉                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银川 750001;

贺晓慧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回回药方》成书于元朝中、后期,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和皮肤病等在内的一部中国古代的回族医药典籍。《回回药方》原书36卷,现仅残存4卷,是研究中国回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依《回回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主要涉及防治脑系疾患的内容为据,对所涉防治脑系疾病的剂型、用药及给药途径的原文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厘析和归纳,进一步体认和辨识中国回医药学防治脑系疾病的剂型特色、给药途径及其规律。兹论于次。

1 剂型内外并举 内服重膏剂 外用仰滴鼻

《回回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有关防治脑系疾病的方剂共计90首,其中,内服方剂49首,外用方剂41首。内服的剂型有散、丸、膏、含剂等,外用的剂型则有滴鼻剂、敷贴剂、涂搽剂、漱口剂、坐浴剂等,见表1。

由表1可知,《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有关防治脑系疾病的90首方剂中,其中内服方剂49首,占54.44%。而内服剂型的选择则主要以散剂、丸剂、膏剂和口含剂为主,显然与中医药剂型以汤药为主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中,散剂4首、丸剂16首、膏剂27首和口含剂2首,分别占内服剂型的比例为8.17%、32.65%、55.10%和4.08%,可见中国回族医药非常重视和选择内服膏剂、丸剂防治脑系疾病的剂型运用特色。外用方剂41首,占45.56%,回医药的外治方法广泛运用于防治脑系疾病的临床,并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医药特色;其中滴鼻剂19首,占外用方剂总41首的46.34%,可见重视滴鼻剂在防治脑系疾病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表1 《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防治脑系疾病的方药分类表

2 选药内外统一 内外现频药 频次有高中

《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防治脑系疾病使用药物总计184种,在49首内服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共计168种,其中植物类145种,动物类13种,矿石类10种;在41首外用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总计84种,其中植物类60种,动物类19种,矿物类5类。既能内服又可外用的药物68种。

统计以上内服和外用方剂中各药物使用的频次,可明显反映出《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防治脑系疾病的用药经验和规律。统计49首内服方剂药物的高、中频次可知,内服药物频次达10次以上者有15味,其频次均占20%以上,为高频次药物,依次为蜂 蜜、茴香、白胡椒、芹菜、阿魏脂、海狗肾、药西瓜油、大戟、栀子花叶、安息香、木香、官桂、甘松、苦树脂和白芥子;5次以上10次以下者有26味,其频次在10%到20%之间,为中频次药物,依次为芦荟、丹皮、荜拨、菟丝子、芸香、马兜铃、乳香、没药、山葱、阿魏、血根草、牛蒡子、巴豆、细辛、龙涎、石蟊、蒺藜、韭菜、干姜、盐、伞菌、薄荷、沉香、艾叶、麻黄、丁香、马兰花和牛膝。

统计所用外用方剂药物的使用高、中频次可知,使用达9次以上者有6味,其频次亦均占20%以上,为高频次药物,依次为白芥子、海狗肾、白胡椒、香附、勿忘草和荜拨;5次以上9次以下者有13味,其频次在12%到20%之间,为中频次药物,依次为芦荟、香菜、没药、乳香、栀子花叶、蜂蜜、大戟、芹菜、麝香、阿魏脂、苦树脂、盐和木香。

比较内服和外用药物使用情况,则不难发现同一药物在内服和外用方剂中有重合现象,而且呈现出内治外疗的高、中频次使用的药物基本雷同的规律。据统计则知有15味药同时被内服和外用方剂高、中频次地运用。具体的药物使用频次由高指低依次是白芥子、海狗肾、白胡椒、蜂蜜、芹菜、芦荟、阿魏脂、大戟、栀子花叶、荜拨、苦树脂、乳香、没药、盐和木香。

3 功效辛窜芳香 化浊截瘀痰 活络通脑经

依据古文献的记载,进一步地厘析以上内治外疗使用的高、中频次的15种药物的功效,可知《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有关用药规律之梗概,不外辛窜芳香、化浊截瘀痰和活络通脑经。如《本草纲目》云白芥子[1]422能“温中散寒,豁痰利窍。”“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曰华子本草》[2]则云海狗肾能够“补中,益肾气,暖腰膝,助阳气,破症结。”《本草便读》[3]载白胡椒能“开豁胸中寒痰冷气,虽辛热燥散之品,而又极能下气,故食之即觉胸膈开爽。又能治上焦浮热,口齿诸病。”《本草纲目》[1]322云蜂蜜的“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草纲目》[1]685云芹菜则能“治肝阳头痛,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等症。”《本草经疏》[4]云芦荟“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凉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本草汇言》[5]云阿魏“化积、堕胎、杀虫之药也。其气辛烈而臭,元人入食料中,能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凡水果、蔬菜、米、麦、谷、豆之类,停留成积者,服此立消。气味虽有秽恶,然不大损胃气,故方脉科每需用而不弃也。”《本草纲目》[1]122云大戟能“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滇南本草》[6]云栀子花“治癫狂,止泄痢。”

由此可知,以上内治外疗使用的高、中频次的15种药物的性味大多为辛香走窜、寒温并重是其特征;功效注重辛热温通散瘀开结、苦寒豁痰逐水导滞和咸温补益畅气固本为特色;或丸或膏,或内或外,应用自如,渊源有自。可谓《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有关防治脑系疾病用药之大观。

综上所述,《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涉及防治脑系疾患的方剂群,整体反映了中国回族医药学防治脑系疾患的临床剂型特征和用药组方的规律。剂型的选择以内服外用并举、重视内服用膏剂和外治用滴鼻剂为特色;组方选药存在内服和外用出现相同的高、中频次药物,是中国回族医药学防治脑系疾患的特效药味;这些高、中频次药物大多具有辛窜芳香、化浊截瘀痰和活络通脑经的功效,无疑是中国回族医药学防治脑系疾患选择用药的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李智谋,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422,322,685,122.

[2] 吴越.日华子集?曰华子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8.

[3] 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2010:232.

[4] 缪希雍.本草经疏[M].郑金生,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85.

[5] 倪朱谟.本草汇言[M].郑金生,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6.

[6] 兰茂.滇南本草校订本:3卷[M].昆明:云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