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复合乳酸菌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10-13     浏览次数:441次

文章摘要:目的观察复合乳酸菌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均给予支链氨基酸、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口服,每次2粒,每天3次。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氨水平(62.50±15.85)umol/1,对照组血氨水平(71.27±13.25)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可增加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脏病引起的一种以代谢紊乱、毒性物质累积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患者,常反复发作,危及生命。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以氨中毒学说占主要地位,故降低血氨和减少肠道毒素吸收是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手段仁。本科室采用复合乳酸菌辅助治疗肝性脑病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肝性脑病患者66例,所有病例均有肝硬化的基础,肝功能失代偿,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团,其中男性45例,女性21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35-70岁,平均(50士13)岁。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A级4例、B级14例、C级为15例,根据肝性脑病的分级:I级7例、11级13例、I级8例、N级5例;治疗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 6-6 7岁,平均(51士14)岁。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A级3例、B级14例、C级16例;根据肝性脑病分级:工级6例、fl级12例、111级9例、N级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hild-Push分级、肝性脑病分级等无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同等用量的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补充支链氨基酸,乳果糖灌肠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每次2粒口服或胃管注人,每天3次,疗程2周。

1.3观察项目记录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包括意识状态、计算力、定向力、行为异常及扑翼样震颤、神经深浅反射的引出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抽静脉血检测血氨水平。

1.4疗效标准根据肝性脑病的分期标准,评价肝性脑病的转归。显效:按肝性脑病分期进步2级或以上,包括已达级;有效:按肝性脑病分期进步1级,但未达0级;无效:肝性脑病分期无改变;恶化:肝性脑病分期退级,病情加重,包括死亡的病例。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丫检验,PLO.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诱发因素

感染40例,上消化道出血25例,电解质紊乱18例,高蛋白饮食10例,使用药物5例.手术3例,原因不明2例。

2.2两组疗效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见表2)

2.4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仅个别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但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

3讨论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肝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生肝性脑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该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普遍认为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血氨由肠道产生,肝脏灭活,由肾以尿素形式排出,形成肝肠循环。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差,对血氨的解毒能力减退,加上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出现肠道内感染,增加氨的产生L3}。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侧支循环可造成自体分流,大量血氨进人脑组织,诱发肝性脑病,故改善肝功能是肝性脑病恢复的前提,而改善血氨代谢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表现为革兰阴性杆菌的过度生长,容易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维持和恶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4}。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使用微生态疗法治疗慢性肝病,对改善内毒素血症、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资〕。复合乳酸菌系活菌制剂,含有乳酸杆菌、嗜乳酸杆菌和乳酸链球菌3种活乳酸菌,装于薄膜肠溶胶囊中,不受胃酸的影响而直接到达肠内繁殖,能较好地在肠道中粘附、定植,在结肠内产生大量的乳酸,控制肠道PH值,减少肠道内氨的吸收,促进血氨向PH较低的肠腔内弥散,以降低血氨。能有效地调整肠道菌群,防止细菌过度生长,减少肠源性氨的产生还可以增加肠道蠕动,避免细菌积存,减少有毒代谢产物的产生。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较多,本研究显示,感染为首位诱因,上消化道出血为次要诱因。两种主要诱因均是肝病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均可导致肠道产氨增多、胃肠功能紊乱、增加氨的毒性,诱发并加重肝性脑病。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口服,能调节肠道生态平衡,减轻肠源性内毒素对肝脏的损害,降低血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复合乳酸菌辅助治疗肝性脑病可增加疗效,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程程,吴杨.肝性脑病综合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01):95.doi:10.1097/RLU.0b013e3182291c3d.

[2]王宁明.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和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05):305-306.doi:10.3760/j.issn:1007-3418.2004.05.017.

[3]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26-2033.doi:10.1634/theoncologist.2010-0222.

[4]朱宁川,陈岩.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01):61-62.doi:10.3969/j.issn.1005-376X.2004.01.035.

[5]廖光法.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氨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05):530-532.doi:10.3969/j.issn.1672-6790.2009.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