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文献频道详情

糖尿病肾病6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5-27     浏览次数:253次

文章摘要:


  Clinical Analysis of 67 Patients with Diabetes Nephrosis

  YAN Wenzhe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tong County, Datong, Shanxi 037300, China
       
  Key words:Diabetes nephrosis; 1type diabetes; 2type diabetes

    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以肾小球肥大,系膜扩张,基膜增厚,高滤过为特征。最终导致毛细血管腔闭塞,小球硬化。常见于病史超过10 a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T2DM),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DN 67例作重点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9例,女38例。年龄20岁~84岁,平均62.7岁。T1DM 7例,T2DM 60例。病程<5 a 2例,5 a~10 a 24例,11 a~19 a 37例,20 a以上4例。

  1.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水肿56例,高血压40例,临界高血压12例。尿蛋白定性≥(+++)者15例,(+)~(++)者47例,(±)~(-)者5例。尿素氮≥7.1 mmol/L 43例。24 h尿蛋白定量30 mg~300 mg者12例,≥300 mg者55例。空腹血糖<7.0 mmol/L者3例,7.0 mmol/L~11.1 mmol/L者21例,>11.1 mmol/L者43例。

  1.3  诊断标准
 
  凡确诊为DM、间歇或持续性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并排除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等。DM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可分为5期,Ⅰ期:为DM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持续在20 μg/min~199 μg/min(正常人<10 μg/min);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200 μg/min,即白蛋白排出量>300 mg/24 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 g/24 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U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1]。本组DN患者多属Ⅲ期~Ⅳ期。

  1.4  合并症

  视网膜病变40例,脑血管疾病8例,冠心病26例,末梢神经炎32例,感染12例。

  1.5  治疗

  阻止Ⅰ期、Ⅱ期发展为Ⅲ期,延缓Ⅲ期进展为Ⅳ期,防止肾脏进一步损伤,减缓肾功能衰竭速度。

  1.5.1  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6.0 mmol/L。餐后血糖<8.0 mmol/L。目前口服降糖药包括4大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和非磺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胰岛素增效剂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分为速效、中效、长效3类。DN早期微量蛋白尿宜选用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有报告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有增加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小板过高粘附性和聚集,有利于减轻或延缓DM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T1DM和慢性DN患者,必须选用胰岛素治疗。

  1.5.2  降低血压

  DN治疗关键是控制血压和减少尿蛋白。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应首先进行生活调节,包括控制体重、营养调理、适当增加运动量、控制钠和酒精摄入量、戒烟等。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ACEI对糖脂质代谢没有不良影响,可增加DM患者的敏感性,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血糖水平,并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对肾功能不全进展期的患者,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一旦血肌酐>350 μmol/L时,非透析患者,不宜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CCB)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钙离子内流,使血管扩张。分为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和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在DM患者体内能使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但可引起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增加胰岛素抵抗,还掩盖降糖药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症,使用时应加以注意;利尿剂DN患者总体钠水平升高,特别是水肿患者,可选用利尿剂治疗,但利尿剂可影响糖、脂、血尿酸代谢,推荐小剂量使用;α1受体阻滞剂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对血脂代谢也具有良好影响,一般宜联合其他降压药使用。

    若使用ACEI/ARB血压未达标,可联合CCB,仍未达标,心率快可加用β受体拮抗剂,心率慢可改非二氢吡啶类为二氢吡啶类,另可加用α1受体阻滞剂。总之,对DM患者高血压治疗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一般用ACEI、CCB和α1受体阻滞剂。

  1.5.3  控制高血脂

  DN血脂控制的目标为总胆固醇<4.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 mmol/L,三酰甘油<1.5 mmol/L。饮食治疗为主,效果不佳时,可选用他汀类调节血脂药。

  1.5.4  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DN患者大量蛋白尿可降低血浆蛋白,以及顽固性水肿,使体液重新分布,水钠潴留于组织间隙,有效循环减少,但患者总体钠水平升高。治疗给予利尿和超滤治疗。

  1.5.5  低蛋白饮食

  DN摄入过多蛋白质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压升高,系膜基质增加,导致肾小球硬化。推荐蛋白摄入量:DN Ⅰ期~Ⅱ期不限制,Ⅲ期0.8 g/(kg·d)~1.0 g/(kg·d),Ⅳ期0.6 g/(kg·d)~0.8 g/(kg·d),Ⅴ期<0.6 g/(kg·d)。

  1.5.6  转归

  本组DN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好转出院54例,治疗无效9例,4例死亡,3例死于尿毒症,1例死于电解质代谢紊乱。本组空腹血糖≥7.0 mmol/L 64例,占95.52%。血压高于正常者42例占62.69%。经过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后,24 h尿蛋白定量从1.84±1.23降至1.35±0.97(P<0.001),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见表1。表1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略)

       2  讨论

  2.1  DN的发病机制

  持续性高血糖是导致DN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的存在促进了DN的发生和发展。DN的系膜细胞对葡萄糖摄入量增加能触发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山梨醇途径以及乙糖胺通路活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产生增加。高糖和TGFβ1刺激能使肾小球基底膜(GBM)通透性增高,系膜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ECM)增多[3]。最终导致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

  2.2  DN的临床特点

  典型的DN三联症为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DN发生率与DM病程呈正相关,多见于发病10 a以上的患者,但也可发生在DM早期或亚临床期。这是由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确诊DM时同时发现DN。同时与遗传易感染有关。因此缺少典型症状的DM患者实际病程较难估计,应引起重视。因此,提高对DN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DM患者的预防至关重要。

  2.3  治疗

  纠正糖代谢紊乱,降低血压,可延迟或缓解DN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DN的关键。控制高血糖:血糖控制后,山梨醇旁路代谢减少,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肾血流随之改善,氧供增加;降低血压:合理降压后,在DN早期,ACEI可以减轻微量蛋白尿;在中晚期,ACEI能减慢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减缓DN的进程。二氢吡啶类CCB以扩张入球小动脉为主,增加肾小球内压。非二氢吡啶类CCB可降低肾小球内压,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减少蛋白尿;控制高血脂他汀类调脂药具有降低胆固醇,减少尿蛋白量,抑制ECM增生,阻止肾小球硬化病变发展;低蛋白饮食可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抑制TGFβ1的表达,减少蛋白尿,延缓DN进展。但低蛋白饮食可能加重DM患者营养不良。因此,只有临床期和终末期DN才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以降低非蛋白氮,改善氮质代谢异常,防止出现尿毒症;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本组死亡4例,占5.97%,其中1例死于水电解质紊乱,提示对肾功能不全DN患者应密切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4802.

  [2]孙辽,方敬爱,刘文媛,等. 氯沙坦加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9):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