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752330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资源 >

推荐阅读

面对学术科研,你是文献派还是关系派?

发表时间:2016-11-07  来源:   浏览次数:166次

文章摘要:在学术科研界,文献派者善于阅读相关的各类文献,为自己积累学术知识,而关系派者善于从各种学术“活动”摄取知识。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都是掌握领域动态和热点必不可少的途径。

  在学术科研界,文献派者善于阅读相关的各类文献,为自己积累学术知识,而关系派者善于从各种学术“活动”摄取知识。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都是掌握领域动态和热点必不可少的途径。

  进入某一学术领域,你是地毯式扫文献,还是有什么捷径呢?一位资深IP是这样跟我们分享:

  广撒网

  在科学研究过程种,及时把握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了解相关文献、学者、实验室的情报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那要如何做到这点呢?

  一、检索文献

  直接检索文献是我们最熟悉的方法了,不过要自己动手的话,哪天你忘了,或许就会错过在第一时间和重要成果见面的时机。能不能让文献及时地自己送上门来?办法很多的,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1)文献鸟Stork

  到http://www.storkapp.me/用邮箱注册,填上想要关注的关键词或作者,每天(或设置成每周)它就会自己检索相关文献发送到你邮箱,还会用黄色标出IF,颜色越深表示IF越高;还有基金资助的情况,资助额越高颜色越深,能帮助你识别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献。

  2)Pubmed订阅

  在Pubmed上注册之后,搜索关键词,点击search后,搜索框下方会出现create alert,点击后跳转到my NCBI页面,会询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该关键词的相关新文献的订阅推送,可以选择频率每月/每周/每天推送。

  3)文献阅读App

  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带有推荐功能的文献阅读管理App,如Read by QxMD,ReadCube,Mendeley等,一样设好关键词,就能轻松捕捉自己领域的研究前沿。这个方法比较方便管理,但没有标注IF,需要手查,或根据自己的积累来判断哪条更重要些。虽然IF的参考作用最近老被吐槽吧,但有总比没有好。

  如果你刚开始了解这个领域,没什么积累,可以拿到相关的网络论坛上爆一爆,看看大家讨论的情况,不失为快速判断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一种方法。

  二、圈内交流

  如果说上面查文献属于“文献派”的话,这个就可以算“关系派”。通过各种学科会议,以及与其他实验室或机构学者的交流,来了解科研进展,甚至能激发出自己独特的灵感。

  那有人就要问了,如果我只是个科研新人,不认识那些圈内人怎么办呢?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泛知识社区、专业社区也是话题的集散地。这些话题极有可能来自网友读文献、做科研时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可能来自热点新闻,但内容比新闻更深,因为社区以讨论为主,可能是新人发帖提问请教,也可能是同行达人写的博文。这些帖子、博文带有同行的观察和理解,有知识,也有亲切感。而且在这些帖子、博文下面参与讨论,也很容易获得楼主或其他同行的反馈,有助于加深对热点事件的理解。

  三、社会新闻

  也不要忽略新闻媒体的报道,虽然内容相对较浅,甚至可能有错误,但它们影响力可不小。比如说九月底的“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这个话题,曾经一夜爆红,流言四起,经过快一个星期才还原真相,尘埃落定。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星期能还原真相已经挺快的了。

  这件事情里,科研成果本身的发表是在8月2日,eLife上的《A nonrandomized cohort and a randomized study of local control of large hepatocarcinoma by targeting intratumoral lactic acidosis》。尽管这篇论文本身价值不小,把以前切断肿瘤葡萄糖供应的研究基础带进了临床,并通过碳酸氢钠中和乳酸来改良,提高了疗效,投了学术水平很不错但分不算高的杂志,但那个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研究?也许不是肿瘤领域的人根本没有发现吧,或者,甚至肿瘤领域孩子们心大一点的话,不是在做肝癌或栓塞治疗等相关的细分领域,都不一定能注意到。

  但9月21日,一家社会媒体用了《世界性突破!怎样“饿死”肿瘤细胞 浙江医生有妙招》这样的典型新闻标题,就迅速引起了关注。这还是一篇比较公正的科学传播报道。不幸的是,标题招来了其他媒体的曲解,才有了后面论文作者辟谣的一段戏。

  对普通大众和非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更容易纳入眼帘的,是哗然取众的新闻标题,别不好意思承认。所以关注社会新闻、行业新闻,也不失为获取重要资讯的一条便捷途径。

  深挖掘

  作为专业人士,光涉猎不行的,摸出门道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相信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快速”才是竞争力的体现。

  一、文献阅读

  当我们通过上述途径捕捉到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新成果,如何快速掌握它的核心内容呢?资深前辈常说,半小时读一篇外文是个合理的时间。

  顺序是决定速度的关键,重要的先读,剩下的看情况。拿到论文之后先看摘要,了解大体研究方法、思路框架,然后就看图,仔细读图的注释,图看完了研究成果就掌握了。又比如那个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例子,从新闻事件引起你的关注,到看明白原来是碳酸氢钠+肝动脉化疗栓塞,相对于单纯栓塞疗法,能使肿瘤细胞残瘤减少6.4倍,包括实验设计,先招57位患者做非随机试验,再招20位做随机对照试验,获取这么多信息加上查字典都不会超过10分钟,甚至足够从图表中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剩下的时间干嘛?看Disscussion。不过看之前最好还要花点时间闭上眼睛玩一两分钟角色扮演,如果自己是作者,会怎么来写这一部分。这个实验设计够严谨、数据够充分了么?能证明假设么?如有不足该如何改善?如果已经相对充分了,下一步该往哪里发展?然后再看,就更容易一眼抓到关键的词句,提高速度。要是做到演啥像啥,你离出师就不远了。

  要光是追踪一个成果,做到这一步也够了,若还不过瘾再看全文吧。剩下要不要挖一下研究背景,或横向搜索相似的研究,就看个人兴趣啦~如果要做,建议先做后者,相似研究越多,越能说明它背后有一个影响力很广的机制基础,值得去挖;挖背景则是为了定位它的历史地位,相对于前人有多大程度的突破,这部分在原文里一定会谈到,再以此为线索找出一篇质量比较高的综述,先看小标题,然后一样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读内容。

  二、线下研讨

  同样的,有了上面的文献派,自然就会有关系派。读完网上能获取到的资讯,最好还能召唤小伙伴来讨论,要是能邀请到导师或其他本领域的牛人就更好了。各种场合,包括正式的研讨会、茶话会,非正式的午饭时间唠嗑扯一扯都算,一般超不过30分钟。

  因为获取了资讯、学到了东西,最终都是要运用的,要么把它的成果跟自己的研究基础结合来开展新的课题,要么学习它的实验设计方法,要么学学人家的写作手法、句式。

  和熟人见面讨论就是一种“学”与“用”的良好过渡。跟网络论坛的讨论有点相似,但不同的是,这都是你的研究圈里的人,跟他们交流,不仅能吸收他们所捕获的其他相关资讯和解读视角,也更容易把话题扯到自己的课题上来。

  还是比如小苏打这事吧,大方面来说,你不想试试把这个方法用到其他实体瘤么?就算你不是研究肿瘤的,那也可以抓住其中通用的方法,比他们选用大体积肝细胞癌患者的理由,是因为前人发现体积越大,栓塞疗法的效果越差,所以如果乳酸是导致疗效差的关键因素,那么中和乳酸应该能改善疗效,这里面有挽救实验(rescue experiment)的影子,对你选择研究对象有启发么?

  还有评价指标的选择,人家选的是肿瘤灶的局部控制,而不是存活率,因为影响存活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了,局部控制相对单纯一些,容易出阳性结果。但这种受干扰较小的直接结局,和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患者临床受益又有一定距离,不过对于小样本的预实验(pilot study),也够发8分的论文作为以后的研究基础了,这对你选择评价指标有启发么?